2008年2月26日星期二

华族文化的节节提升(2008-02-25)

  
  两年一度的华族文化节,在李显龙总理主持仪式下,于上周末掀开序幕。文化节的项目共有113个,开幕演出是一部《明春曲》。这是姜昆等来自中国的名家,把相声和戏剧熔于一炉的演艺作品。全场爆满,反应热烈,给为期一个月的节日打下了强心针。

  开幕礼选演《明春曲》,有特殊的意义。除了符合浓浓的春节气氛之外,戏里说的是相声这门民间演艺百年历史的回溯,带来一连串文化的省思。由一个白发老人贯串的剧情,道出了中国清末、抗日战争、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五个时期相声的挣扎、彷徨与新生。

  这与1994年台湾表演工作坊到来呈献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换句话说,华族文化节呈献的不光是新加坡“华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相声的逗趣与欢乐,而是充满“文化”内涵的思维上的咀嚼。

  是的,华族文化节是欢庆和盛筵,也是能够让本地的“文化状况”作一检验和探讨的时刻。文化节脱胎自1991年的“华族文化月”,从最初的数十项活动发展到今天百多项,参与的国内外团体也越来越多。总工委会由多个政府及民间文化、教育单位的代表联合组成,是个全国性的大型活动。

  纵观这十多年来的发展,无论是华族文化节,或是本地的文化活动,量方面的提升是无庸质疑的。以华语主办的讲座,近年来便异常频密,以致常有“撞期”的现象发生,如何选择让人煞费考量。文化建设“量”的提升,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值得期待的是从量变到质变。

  质方面,到底有没有提升?平情而论,质的提升其实也有目共睹。应该说,继续提升素质,是华族文化节的总方向。

  归根结底,华族文化的“根”,是华语华文。在本地,华语华文的传习经过一段低沉期之后,近年产生新一波的动态。滨海艺术中心建成后,每年农历新年期间举办华艺节,从世界各地邀请了艺术团和演艺名家到来,呈献的节目既专业也富有创意,给“华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一方面,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也定时举办了不少具有文化内涵的华语讲座,鼓舞了文化气氛。

  今回华族文化节,请来中国电视《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语言学家”钱文忠,谈玄奘、说鉴真,把古人、古文化的精神面貌端到21世纪的传播平台上,也是一项坚实的文化努力。

  此外,本地跨文化、跨族群、跨表演形式的尝试,也在文化节中出现。以福建戏曲呈献17世纪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闹剧,以新颖舞蹈再度诠释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年轻马来歌手组成的无伴奏合唱小组Juz-B唱华语歌曲,都带来了新气象。这让人看到,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定位,从早年的“保留传统”走上了创造性转变的道路。也让人看到,华族文化是新加坡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华族文化越是做得优美精致,新加坡文化也越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华族文化节的口号是“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现代精神”。这是个恰如其份的目标,也是个崇高的理想。不过,真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和理想,其中必然有许多曲折、磨炼与失败的痛楚。总的来说,现在应该是我们从高处、从远处,以及从文化深层挖掘的时候了。当我们的本地创作也迎来《明春曲》、《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的轰动时,华族文化也就更上层楼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