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集中精神加强双语教育


2009-03-09


  日前《海峡时报》一则看来不甚起眼的新闻报道,却引起内阁资政李光耀办公室的强力回应。资政首席私人秘书徐芳达特致函媒体,重申推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倡议学习方言是愚蠢的。


  有关报道引述南洋理工大学语言学与双语研究部代主任黄美清博士在南大举行的语言学研讨会上的谈话,指一种语言的消失,只需一代人的时间,“虽然新加坡人还能掌握多种语言,但在40年前,我们的用语更加多元化。年轻孩童现在已经不懂得使用其中的一些语言了。只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就出现这种情况)。正当许多语言面对消亡的危险时,如肯尽力保留现存的语言并加以创造,还是有希望的。”


  徐芳达的回应则指出:“许多新加坡人现在都能很流利地讲华语和英语。任何一个新加坡机构或是南大提倡学习方言,必然会损害对华文和英文的学习,而这也是愚蠢的。这也就是政府在1979年之后,在电视和电台停止播出方言节目的原因。为了不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当时的李光耀总理也停止以福建话发表演讲。那可是他自1961年以来便因不断使用而讲得很流利的一种方言。”


  虽然双语教育已经推行了半个世纪,但关于应该学习方言的声音至今仍时有所闻。倡导学方言者,一般来说都坚持自己的母语是方言,因此,不能失掉这种文化的“根”。不过,现在还持有此种看法的人,相信已经不多。这些人也许本身已经具备华文华语第一语文的能力,兼又从小在讲方言的家庭里成长,对方言有一定的感情。不过,他们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整个语文教育和社会语言大趋势早已发生巨大的转变。


  其中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语言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华族年轻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讲英语,英语成了主要的家庭语言,这也形成不少孩子学习母语的心理障碍。不久前,资深教育工作者刘蕙霞博士就在本报言论版谈到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许多祖母们的相同经验,她们身为退休华文教师或校长,一心想帮孙子学好华语,但却发现他们不讲华语或排斥华语。


  基此,刘博士奉劝年青的家长们,“你们若要子女将来成为双语人才,仅靠华文补习老师补习是不够的,还须从小习惯用华语与子女交谈,才会使他们觉得华文并不困难。”


  由此可见,尽管双语政策已经实行有年,随着社会情况的变迁,它并非如一些人想象中那样已经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而是面对着新的艰巨挑战。因此,要确保双语政策的继续成功,我们仍须集中精神,坚持不懈地改善、加强和巩固双语教学,特别是母语教学,以及想方设法,尽可能提升我们的双语水平,确保新一代新加坡人,能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无往不利。双语政策落实不易,要收到预期效果更加困难,所以这一政策无论如何不能再受到方言的干扰,何况13亿中国人的共通语言是华语(普通话)而非任何方言,中国的崛起所将带动的也是华语而不是任何方言的兴起。


  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有利双语学习和使用的大环境,如推行讲华语运动,是确保双语教育成功的要素之一。即便如此,其实方言并没有被“禁止”,公共广播频道不播方言节目,但仍有电台方言新闻和电视方言戏曲节目,而民间或政府也没否定方言的价值,有些宗乡会馆其实就应一些会员要求开办了方言班。不过,这一切都必须是在不妨碍双语教育大方针的前提下进行。为人父母者尤应认清,帮助孩子掌握英语和华语是第一要义,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谈论方言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祖母被拒于门外


2009-02-17刘蕙霞


  在卧病期间,许多旧同事、学生、亲友等探望我,谈了一些她们近来发生的事。使我关注的是一群退休了的华文老师,毕生从事华文传承的工作,年届六十多的乐龄年华,依然继续当华文补习老师,也教自己的孙辈学华语。


  娴就是其中一位。她苦心教导孙女,两三岁时便会流利地以华语朗诵简易唐诗如“春眠不觉晓”等。娴也曾带孙女来我家,朗诵清晰活泼的诗句,使我觉得满怀温馨。


  可惜的是,最近娴又来访,告诉我她的孙女已读小二,现在不但不肯背唐诗,连华语也不肯说了。她父亲用华语问她,她只用英语答,父亲本来是双语的,也只好用英语同她交谈。


  祖母虽然依然与孙女讲华语,但她似乎不愿开口,因为她在学校里师生全部讲英语,回到家里变成不爱讲华语了。


  另一位教华语的祖母,也有类似的遭遇:费尽心血,教同住的孙女华文华语,孙女起初还肯学,然而过后不久,失了兴趣。连祖母要进她们的房门,假如是上课的话,她们会把门关起来,不让祖母进内,但若是要和她们玩的话,就可以进来!


  一位退休华文校长,也有相似的经验。起先孙儿们还肯遵命跟她学华语,过了一段时期,发觉她的教导遭受拒绝。


  原来,这是许多祖母们的相同经验,她们化时费力,想把孙辈教育成为双语人才,可惜形势比人强,想为华教尽一分力量的她们,也不得不放弃努力。从这些例子看来,很使人气馁,而我们新的一代,也很难成为英中双语的人才了。


学语文应先消除心理障碍


  十多年前,我在两所弱智儿童学校长期当义工,每星期跟几组十一二岁的儿童上华语课,讲华语故事,并用华语同他们交谈。当时的弱智学校是没有华文课程的,一切课程都以英语教授。


  我当了他们的课程发展委员会主席后,大力主张在学校里开设华文课,结果获得通过。此后,每周上两三节母语课,学生都听得懂,也能流利地读课文。


  我还教他们诵读简易的唐诗,他们学会了,还兴高彩烈地随我前去民众联络所,当众朗读如《春晓》、《悯农》等诗词,获得听众热烈赞赏。


  负责华文的老师们告诉我,孩子们学习华文华语,并无特别的困难,这因为他们的父母都讲华语,所以他们上华语课,没有心理障碍,反而比学英语更容易上手。


  家里讲华语,能够使儿童增进华语的学习和保持对华文的兴趣,我希望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能针对这一课题,作一些具体的研究。


  我也奉劝年青的家长们,你们若要子女将来成为双语人才,仅靠华文补习老师补习是不够的,还须从小习惯用华语与子女交谈,才会使他们觉得华文并不困难。



作者是资深教育工作者

学习华文与补习华文



2009-01-21)杜珠成


  最近报章上又出现有关学生上补习课的讨论。这当然不是个新鲜的课题,但它却一直存在并有日趋普遍的现象。


  补习华文的趋势,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本地,华文是华族学生必修的母语课,但它只属于第二语文,每周只有五至六节课,每节约
3035分钟不等。这是快捷班华文的节数,此外还有高级和普通华文,但都是属于单科教学。

  
  学习华文就和学习别的语文一样,学生学习必须有程序有系统,听、说、读、写,缺一而不可。上世纪
80年代以前的华校,没有学生会说华文难学,因为当时的华校,除了英文一科,其他科目大都以华语教导。


  当时的华校生,有些家境较好的,就会请人到家里为子女补习英文。
80年代以后,各中小学的华文只属于单科教学,学生的华文程度低浅,才要另找华文补习。


至于华文程度比普通课程及快捷课程为高的,诸如高级华文班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华文程度,有的也在校园外到补习中心上华文课。因而,校园外的华文补习中心及家庭的华文补习,早已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华文补习中心的学生人数上千,这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补习华文,就如补习其他的科目,诸如英文、数理化等一样,如果学生认真学习,对华文程度的改善与提升是有帮助的。但问题在于对补习的依赖,到底应该有多重。


几年前一次华教团与议员的对话会上,某位议员说,家长们如果担心子女的华文程度不好,自己也会想方设法。意思是家长必会为子女找华文补习老师,解决课堂少学华文的问题。


实际上,补习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补习怎样也不如课堂教学来得全面而有绩效。


学生在学校上了整日的课和参加课外活动,还要抽出时间到校外上华文补习课,虽然不是每天都如此,但也得付出不少的精神与时间。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非常的负担。


另一方面,孩子到补习中心或在家里补习华文,每个月的补习费要远远超过学校的学杂费,往往每个月要付出百大元以上,这是家长的一个重担。


其实,学生在学校里上华文课,不是教材或老师有什么问题,而是华文每周上课只有很少的几节课,而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都要顾全,不能减少或从略。诸如课文、作文,应用文、理解测验等等,都得在课堂的正课进行。这样,华文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也穷于应付。这些都有必要检讨和调整。


笔者曾《早报·言论》版(2008319日)《高级华文课程必须开发多科教学》一文中指出:小学除华文教材一科,应把技能科目及增设的《中华篇史》采用华语教学,中学则增设诸如当局拟开办的中英翻译、华文戏剧或当代中国简介、华文媒介概论等,让高级和快捷班华族学生修读,就能解除华文为单科教学的局限。


学生有多一两科目用华文修读,增加接触华文的节数时间,就能有效提升华文程度,这也是学好华文的正确有效途径。


作者是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





华文补习很有必要


2009-01-01

吕静


  临近开学,家长们又开始为孩子们一年的学习做打算了。做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我想发表一下自己对华文教学的感想,供大家探讨。


  我认为新加坡的孩子接受华文补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原因有:


  一、华人家庭祖辈大多是从中国的南方过来的,方言音跟标准的普通话相差很大,以前虽然有华校,但在家里讲的是方言,后来读英校的就更少讲华语了,所以正确的发音这一块在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中尤为重要。


  在华文课本中字的掌握分成了识读字和试写字两部分,在小六会考中,口语占有50分,是总分200分的四分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口语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标准的读音,孩子们才能做到敢敢说,才能真正地把华语运用到生活中。学校的班级制华文教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又没接受过专门训练,自己的语言都不准确,根本教不了。


  二、华文的学习主要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新加坡的华文学习中没有专门的语法课,但其实语法知识贯穿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文,教材除了华文课本之外也是英文,学生在课余的交谈也主要以英语为主。所以学生的作文经常是语法不通,用词不妥。作文的学习在于练习,仅仅学校一个月一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也不可能无师自通。


  三、中学的华文补习尤其重要。在华文语文学校的几年里我有机会把小一到中四都教了一遍,甚至有机会接触K1K2的孩子。如果说以前在政府学校一年只教一两个年级,我看到的只是一两棵树,那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一片小树林。我能把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比较,感慨新加坡中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没有小学学生的整体水平高。首先中学学生在读小学时新加坡政府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华文,所以他们学得比较少,有些根本就没有参加过华文补习,基础很弱,只会一些基础的日常会话。


  其次,教材难度和考试难度却不低。学校老师跟着这个难度走,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消化不了,读华文书就像是读天书一样,考试时整个篇章空着不做,因为根本就看不懂。也就是说中学的华文教学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点急功近利。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华文是需要补习的,补习对中学的学生来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