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讲述双文化故事 灌输学生价值观

讲述双文化故事 灌输学生价值观
(2011-11-09)
 陈能端 报道

  向学生灌输普世价值观,无需局限于单一的语境或文化观。前不久,英华小学一个小五班级就上了一堂特别设计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从岳飞的事迹和圣经人物的经典故事中了解何谓忠义

  这堂课长达一个小时,分成四个有趣的环节进行。教师先通过学生习惯接触的生活辅导(pastoral care)课英语故事,向他们介绍相应的华文主题。接着,教师通过解构汉字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个字表示不偏不倚,发自良心的意思。

  过后,教师再分别使用《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本的故事,以及选择各一个代表中西文化的经典人物,引导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思考和反省忠义的意义。

  上了这堂课的林琨峰(11岁)说:很喜欢啊,因为可以听很多故事,不只是圣经里的,还有课本上的、来自中国历史的也有。

******************************   
        对一般人而言,英华家族属于红毛派的传统英校,但在彭俊豪有机会深入了解英华的建校史之后,发现该校于1886年创立之际,便已开始推行具有前瞻性的双语、双文化教育。和当时其他民办私塾不同的是,英华学生上午用英文上课,下午用华文学习。

  意识到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情绪智商,还应有跨文化修养,彭俊豪借助英华的最初的办校理念,设计出使用双语、双文化观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
**************************************
  在策划教学方案时,彭俊豪获得英华小学母语部主任王锦妹、育人部主任陈丽芬和华文教师高进兴的鼎力相助。王锦妹表示,有鉴于学生的良好反馈,学校会考虑未来继续沿用双文化框架设计校本品格与公民教育课。

(转贴自《联合早报》网,原文有删减)
  

华文教育的价值重构

姚占新:华文教育的价值重构
(2011-10-14)
姚占新
(作者是义顺初级学院华文教师)

  华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华文教育掺杂了太多教育之外的因素,所有和华文教育有关的改革,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其他国家在涉及到语文教育时也是如此,因为语文教育牵扯到复杂的族群情感问题。

  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华文教育,在上个世纪初摆脱了传统的经、史、哲熔一炉的大语文教育后,基本的发展方向是由科学理性主导下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好处在于华文知识的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应付社会和生活的工具。但是,科学理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却又不同于欧美各国。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目睹自然科学给欧洲带来的文明,以及科学自身取得的巨大成就,痛感于中国的羸弱,因此坚信科学技术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科学随之由,经历了形而上的演变过程,最终被提升为一种主义,成为建立新世界观的一种选择,科学理念因此渗透到学术、政治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形成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新的语境。

  这种科学主义思潮体现在华文教育上,就是华文学科的工具性,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用性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在华文教学过程中,引进了西方的分析肢解的教学方式,使一些颇具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按照字、词、句、篇的阐释变得干瘪乏味,运用机械训练和学得的方式,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习得的方式。这种运用西方解构语言的方式来解读文章,加上程式化的训练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是具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其个性得不到张扬,品性得不到陶冶,人文精神得不到培养。

  科学主义使华文教科书的编排更系统化、科学化和有序化,促成了单元组合型华文教科书编排体例的形成。但是,科学主义的运用,也把华文学科与具有严密学科体系和逻辑体系的自然学科等同起来,进行了所谓的由浅及深、由简到难的梯级式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华文学科自身的模糊性、人文性和多向性。

  在教学评估方面,以一时的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整体发展好坏的唯一指标。这样的后果就是,考前密集操练,快速而大量的记忆与考试有关的各种知识;考试结束时就是学习完成之时。一次考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对学生某段时间学习情况的评价,而学习过程中丰富而生动的表现,却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练习的题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遗忘。由此可见,这种评估方式只是一种类似于生物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纯粹技术化模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得学习、考试成为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华文教育的改革要重构华文教育的价值,要把华文的文改变成人文,而不仅仅是文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性的培养,教育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我,在体验中学会容忍与尊重,从而使个性得以张扬。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得以构建健康人格所需要的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

  要做到这一切,关键在于处理好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华文教育中的协调问题。在华文教育目标中,既要凸显学生华文能力的训练,又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华文课程评价中,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情况,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情况,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多种组合方式,促成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转贴自 《联合早报》网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王瑞杰:无论作为维系华人文化纽带或纯粹经济工具 华文华语对下一代仍极重要

王瑞杰:无论作为维系华人文化纽带或纯粹经济工具
华文华语对下一代仍极重要
陈能端 (2011-10-05)
无论是作为维系华人与母族文化的纽带,或是纯粹的经济工具,华文华语对下一代仍然极为重要。
  教育部长王瑞杰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教育部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家庭用语倾向英语的趋势下,继续加强华文教学的研究,以协助教师有效和生动地教导华文。
  5月下旬出任教育部长的王瑞杰上周第一次接受本报专访。他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访问中,自在地以华英双语谈论母语教育的课题。他重申,母语政策是新加坡的基石,而这个立场没有动摇过。
  王瑞杰说:李光耀先生开始推行双语政策并非出于经济考量,因为中国和印度当时还没有崛起。政策的初衷是因为我们要通过母语传承文化价值观和取得身份认同。我们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不少变化,但这点是没有改变的。我觉得令人庆幸的是,本区域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将有助于鼓励人们学习华语。我们要把握良机,提高大家的意识,把重点放在学习母语上。
  虽然国际趋势对学习华文华语有利,但新加坡的情况却刚好相反。过去20年来,有越来越多家庭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教育部最新的数据显示,华族小一新生当中,高达61%的家庭主要用语是英语,比去年的60%高。我国面对的挑战不仅限于如何为孩子创造使用华语的环境,而是怎样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学习华语的良好基础。
  王瑞杰因此认为,教育部接下来必须不断投资在教学研究,像华文教研中心正在研发的小一华文口语能力诊断工具若能成功并广泛使用,将能帮助教师有效地针对不同起跑点的孩子落实差异教学,实现华文华语乐学善用的目标。
  他说:要多做研究是因为我们要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法。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华语的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将语言相关的知识内化,学得更好。
  曾掌管金融管理局6年的王瑞杰也从经济师的视角,分析掌握华文华语的价值。
  他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中国继续顺利发展,会带给新加坡契机,也会带来压力。比如,中国沿海地区经济体要朝增值领域迈进,以知识产权和创新工业为主,这和新加坡目标类似。
  若和这些经济体直接交锋,竞争非常大。但这同时也意味,两国合作与创造双赢的机会不少,所以本地学生能掌握华文华语,对将来还是有好处。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中国近年来刮起学英语的热潮,懂得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因此质疑学华语的必要性。
  针对这样的看法,王瑞杰表示新加坡推行双语政策这么多年,大家已意识到这并不容易,更何况中国的语言环境和新加坡相距甚远。中国当局虽然希望国民都晓得基本英语,但精通双语的人终归不占多数。
  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很多中国央行的官员都会讲英语,我们开会讨论技术性的事也用英语,但吃饭或谈起其他东西都用华语。那种默契是不同的。
《逗号》等学生报受赞赏
  王瑞杰上任教育部长四个月来,走访了十多所学校。在专访时,他如数家珍地与记者分享这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立德中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来王瑞杰参观立德中学那天,刚好看到李真彦老师(中)和学生上华文课。在那节华文课上,李真彦利用本报旗下的学生刊物——《逗号》与学生展开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分组活动。《逗号》是面向中学生的学生报,每个星期三出版。
  为此,王瑞杰特地向本报,以及本报推出的各种学生报,包括《逗号》、《大拇指》及《小拇指》表示支持。
  他说:我对这些华文报刊有很大的期望,我希望更多学校能订阅它们。那天这位老师告诉我,她时常用《逗号》教学,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对华语感到兴趣的重要工具。
  
转贴自《联合早报》
nengduan@sph.com.sg

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登台札记】
赵琬仪 (2011-10-08)

 美国苹果公司共同创办人暨前任首席执行长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前天一早赶出门之际,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乔布斯病逝的消息,我呆站着数十秒。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从此没有他的惋惜,根本拿不定主意。网络上流传了“iSad”(我悲伤)这句简洁风格承袭乔布斯美学的悼词,刺进每一个苹果粉丝的心。
  我的第一件苹果商品是第一代的“iShuffle”,往后又添几件i成员商品。一直到现在的平板电脑iPad,我才正式成为苹果拥趸dun3。它已成为生活中的移动伙伴,也是我和世界的连接工具(更胜于手机)。
  苹果粉丝会告诉你,乔布斯创造的产品魅力——创新、实用、便利、炫、酷等等等。事实上,苹果产品有一样特质是连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自叹不如的,那就是乔布斯化繁为简的美学品位。
  台湾作家、电影人、出版人詹宏志曾这么解析苹果产品收的美学。他说:我对iPod是一系列的认同,不过我会把nano(注:第一代的)摆在第一名,因为它纤细到跟它的能力不成比例,维持了iPod原有的造型与美感,shuffle缺点就是它没有iPod的已经无懈可击,nano出来后,我觉得这个比例可以更好更美。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追悼乔布斯的特稿中,特别引述了他在今年3月发布iPad2时的说话。他说:是科技与博雅教育结合,与人文的结合,产生心弦共鸣的结果。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humanities, that yields the results that make our hearts sing.”
  他的话正好是21世纪追求智性跨越不同领域的最佳注释。
  昨天台湾主要报章,用全版封面,和内页多个版面细数乔布斯的成就,纪念这个创造了改变世界的第三颗苹果,在本世纪的地位媲美20世纪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创意巨人。
  台湾的重度苹果粉丝受访时异口同声地表示,即使乔布斯离世冲击苹果股价,影响苹果日后的新产品,但是未来还是会继续支持苹果产品。
  倒是投资苹果股票的买家想得比较多,关心后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能不能继续推出风靡全球的热销产品。不过,台湾舆论似乎相信乔布斯为苹果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可见的五年到十年,外界要超越苹果还有一段距离,大家关心的是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如何再创高峰。
  对于许多为苹果生产产品的台湾科技产业来说,乔布斯的离去,感触更复杂。《中国时报》昨天的社论指出,乔布斯开创了PC事业,曾有某科技产业大老说:“If no Jobs,we have no jobs” (如果没有乔布斯,我们都没有工作。)
  iPad问世后,兴旺30年的“PC世纪受重创,以PC产业为主体的台湾科技产业老板也因为应变不来面临经营危机,把那句话改成“because of Jobs, we have no jobs” (因为乔布斯,我们都没有工作了。)与此同时,在后PC时代,成为苹果供应链的台湾业者仍享受着苹果带来的成长与商机。苹果教父离世,苹果是否能继续引领全球科技产业的风潮,将直接影响着台湾科技产业的未来。
  台湾舆论对这位苹果公司的精神领袖的推崇还包括他所树立的经营管理哲学和领导风格。有评论认为,他留下来的企业家的高标准将是下来任何创新业者需要征服的高山。
  而对于台湾企业大老来说,乔布斯深思远虑的接班布局更有取经的价值。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前天发布一份报告指出,有八成的台湾企业都面临接班困难。有专家便指出,过去一年多,乔布斯所走的每一步棋都在为他离世做准备——从发动专利战、研发云端系统到挑选库克(Tim Cook)为接班人,都可看出他的深谋远虑。
  获得乔布斯生前钦点的个人传记将提前在本月24日推出,台湾的繁体中文版将与美国、英国的英文版同一天面市。届时,粉丝与评论作者可以更完整地将乔布斯人生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
  套面簿(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话,乔布斯用成就向世人展示如何改变世界。台湾舆论用梦想家形容乔布斯。从乔布斯身上,我们看到才情、苦干、屡败屡战,改变世界的梦想可以成真。
                                                                                                摘自《联合早报》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他能自立了……


      踏入文华大酒店,为你开门的很可能是一名稚气未脱,但服务态度却让人印象深刻的青年。只见他不厌其烦地向每名宾客问好,从头到尾一脸灿烂的笑容。没有客人出入时,他还利用时间练习“欢迎”的手势。
  赖博城其实轻微弱智,但7月初到文华大酒店当见习开门员后,专业的精神让雇主赞不绝口,称他比普通人更称职。
  虽然每次要站足四个小时,赖博城却一点也不觉得累。“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因为可以见到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我的同事也对我很好,我希望能够一直在文华大酒店做下去。”
  他的父亲赖富森(58岁)告诉记者,之前一直很担心儿子日后不能把自己照顾好,现在看到他独立多了,能够自立,终于比较放心。
  文华大酒店自今年3月起与慈光学校(Metta School)合作,为有特别需求的学生设工作体验计划,安排他们到酒店各部门实习,并打算在完成实习后继续聘请他们为全职员工。
  教育部兼律政部高级政务次长沈颖昨天宣布,为特别学校学生开展的教育部与全国雇主联合会工作体验计划,将推介到各所特别学校,让学生接受职场训练,为踏入社会工作做准备。
(2011-11-03)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