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英文这座山(2008-03-29):王文献



  李光耀资政在晋江会馆90周年庆典上勉励新移民,学好英文,既保持同中国文化及文明的联系,也能成为本地活跃核心分子。许多新移民对李资政的这一番话,相信都会十分认同。

  在本地学习、工作、生活,哪一样能离得开英文英语?学校里教学语言是英语;公司机构里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就连去巴刹买菜,碰到不会说华语的其他族群小贩,也得跟他用英语来沟通,才能顺利买到东西,不然肯定是鸡同鸭讲,彼此都不知所云。

  除非足不出户,不与任何人打交道,也不参与任何活动,那或许就不必说英语。但果真那样,也非正常人的正常生活。

  每个人学习英文的方法不同,不过目标必须放在会听会说会看会写,能与别人自由自在地沟通才行。曾经读到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的苦学经验》,文中提到的苦学方法,以及苦学之后的巨大成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丰子恺先生正在读一本英文书《Sketch Book》,他的苦学方法是这样的:“我自己限定于几个礼拜之内把此书中所有一切生字抄写在一张图画纸上,把每字剪成一块块的纸牌,放在一只匣子中。每天晚上,像摸数算命一般地向匣子中探摸纸牌,温习生字。不久生字都记诵,Sketch Book全部都会读,而读起别的英语小说来也很自由了……从此我对于学问相信用机械的方法而下苦功。”

  后来丰子恺也用类似的苦学方法学习日文,法文和德文。

  这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认真吃苦精神让人深为钦佩,但在现代社会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想要效仿文中提到的苦学方法,似乎不那么容易,没有大块可以利用的时间,也没有那种心如止水的定性。

参加英语讲演会有帮助

  我的一个新移民朋友倒是找到了另外一个不错英文英语学习法。她参加了英语讲演会(Toastmasters),每两个星期一次的活动,让她不仅得准备英文讲稿,上台用英语演讲;也得全神贯注聆听他人的演讲,并且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

 在参加演讲会大约半年,经过了10次左右的演讲后,她的英文水准大大提高,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不仅不再畏缩自卑,小心戒惧,反而言辞畅达,充满自信,富有个人魅力。

  客户给予她很高的评价;上司也在部门会议上表扬了她为了工作勤学英文,勇于进取的精神。

  对于很多新移民来说,英文就像横亘在自己面前的一座大山,阻止了前行的脚步,也看不到未来,不免令人迷茫沮丧,心生倦怠。但事实上,这座山并不是高不可攀,不可逾越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苦学也好,活用也罢,都能助我们向上攀援,尽快抵达山顶,从而领略那“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好境界。
  

·作者是本地中学教师


还是该注重家庭语言(2008-03-29): 翁敦琚



  最近,“灵魂语言”和“工具语言”的议题,引起了一些辩论。这里我想只谈“语言”,从本身说起。

  我自小在家庭中,学习上和掌握上了家庭语——琼语,后又从乡村邻里的童年玩伴那儿,学上了华人的各籍方言。入校后,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上了华语和英语。离校踏入社会后,又利用时间,在教课之余学会了马来语。

  在这几十年学习各门语言语文的过程中,使我对语言语文的有关运作机制,累积了不少经验、心得和体会。

  世界上虽然语言繁杂众多,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语法的运作机制,及其文化的性质内容,来加以区分。比如,马来语和印尼语同属一文化语系;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也同一语系;华语和其他各籍华人方言,都是中华文化语系的语言。

  所以,一个小孩如果从小在家庭中掌握的家庭语,是和他日后长大时,所想要学习的语言都同属于一个文化语系的话,那么,他就会觉得很有亲切感,也比较容易。反之,他所要学的是“母语”以外的语言,语法运作机制、文化载体,很多方面都和自己母语不一样。那么,一切的学习步骤和经验,都得从零开始,困难重重,真的是所谓的“万事起头难”。

  在学习者的心目中,这门母语以外所要学习的语文,是一门“外语”。

  因此,“扎根”是很重要的,或许大家近日提到的“灵魂语言”,与此也很有关系。

  因为扎了根的缘故,这种语文使他日后应用、和别人交流起来,一切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很自然地,他就对那门语言语文的一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起居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看法。久而久之,他甚至喜欢上或钟爱上该门语言的有关文化。

  半世纪前,早期南来谋生的华人,各方言群都喜欢各自籍贯的地方戏曲,以及有关文化和歌谣;马来人喜欢他们传统的“弄迎”歌舞;印人喜欢他们传统的古典歌舞。为什么?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我认为母语才是发扬文化的语言。公用共通语,也就是近日大家所提的“工具语言”,它只是用来沟通、用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罢了,传承文化的功能比较单薄。

  我们今天新一代的华人子弟,为什么不喜欢华文华语?这跟家庭用语普遍上转变为英语,相信脱离不了关系。

·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我对直接收生计划的看法(2008-03-29):李桂月



  自从教育部开始直接收生计划后,很多学生都涌向这条路走,因为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不用靠小六会考成绩就能直接被心目中的中学录取。但这是否明智之举呢?我觉得至今仍可说是见仁见智。我担心的是,孩子们会不会因为已经被心目中的中学录取,而不好好准备小六会考呢?

  直接收生计划中,以直通车课程最受家长的欢迎,因为不必考“O”水准。从这些迹象看来,家长似乎不喜欢孩子有太多的考试。可是他们可曾知道要进入直通车课程也是要经过重重考试,不只是费时费力,压力也不小,尤其是如果不被录取,将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即使被录取了,前途也未必一帆风顺。前阵子,在联合早报读到有关那些上了直通车课程的学生,因为课程太深奥,无法适应课程,总平均分数不及格,被逼留级。他们有些想要回去邻里中学读书,因为至少不用留级,可是却投门无路。

  今年,国初开始招收中一学生,明年新的科技中学也加入了直接收生计划。小六生又多了一些选择。到底哪一条路是适合他们的呢?万一走错了路,是否还有退路呢?希望教育部能够留一条后路给那些上错车的学生。



华文教育的核心价值(2008-03-31):戴文雪

  联合早报于3月28日大篇幅报道了中国教育专家和本地校长在“世界级学校”这课题上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阅后我感触良多。我是个传统制度下培育出来的华校生,四十多年前的华校生由于语文上的劣势而在职场上必须奋力求存,虽然如此,和诸多年长的华校生一样,我们都觉得华校灌输给我们的传统价值和文化都长久的深铭印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历久弥新。

  不久前教育部兼人力部长颜金勇也宣布政府打算重新设计特选学校的政策,并肯定了特选学校在推动以华文为母语文化传授方面的重要贡献,这是件好事,因为在新加坡,有很多家长在决定孩子升中学时,都以学校成绩排名次序作为他们选择的优先顺序,鲜少有优秀成绩学生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自己的母语而决定把孩子送进特选学校。

  华文教育的特点是非常重视学生们在价值基础方面的学习,我因孩子在南华小学就读而有机会观察到这所特选学校的师长们在教导华文的过程中如何深入的把一些珍贵的价值观念如:饮水思源、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华族传统理念灌输给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当然比较容易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了。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早已进入世界级了,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著作《我们的新世界》一书中也肯定了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新加坡已领先于美国了。我们的教育部在训练学生在认知学习能力和读写算方面已做得非常好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培养出一批智、德兼备的后人。

  过去几十年来,华文教育的弱势现象不应只怪罪于他人,有许多时候是我们的家长自己蔑视了华文传统的重要性所使然,因此,政府近期通过教育政策来推动对华文深入学习的趋向,是件好事,一个国家是否有前途,正如中国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心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