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

在书香里谈亲子阅读(2008-04-19)

● 王文献

  2008年度世界书香日即将来临,一系列活动已经展开,并将在4月23日那一天达到高潮。届时,多所学校将参加当天的“万人读书会”活动。就让我们在日渐浓郁的书香里,谈一谈阅读环节里非常重要的一环——亲子阅读吧。

  亲子阅读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父母。父母是否喜爱阅读,并是否能以身作则。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可说是终身之师。父母可以影响孩子的,除了阅读的方向、书籍的种类,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态度。

  父母喜爱阅读,一有时间便手不释卷,家中藏书汗牛充栋;孩子在此氛围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也会爱上阅读。倘若父母本身就不爱阅读,如何去劝导孩子阅读呢?!

  亲子阅读的氛围也很重要。阅读不应该是惩罚性的,诸如因为孩子考试成绩欠佳,或做错了事情,所以被罚不可以看电视,只能去看书。这种错误的做法,会让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把“阅读”与“受罚”联系在一起,阅读的“灯光”将是晦涩黯淡的。

  阅读的气氛应该是灯光明亮、温暖,带有奖励性质的,让孩子们身心俱感愉悦、快乐。它是孩子们精神上的巧克力,甜蜜、芳香,满是幸福的感觉。

  亲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有些家庭每天都有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时间并不需要很长。有人做过统计,每天只要和孩子一起阅读15分钟,就可阅读大约4500个字,累积起来,一年即有约20本书的阅读量,非常可观。

  但这样的阅读,贵在每日坚持,一曝十寒是不行的,不仅达不到阅读的效果,还会使得孩子以为阅读是可有可无的事,态度上轻慢随意。

  还有些家庭的亲子阅读集中在周末,时间较长,阅读量较大,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作家梅耐尔(Esther Maynell)说:“孩子读书时,那些书的意义已经远超于书籍本身。它们是梦想和知识,也囊括了未来和过去。”
  亲子阅读就是用书籍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绚丽的彩虹之桥,它不仅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能促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温馨、更有凝聚力。

·作者是本地中学教师

一朵茉莉,几多期许(2008-04-19)

● 殷蔚

  事隔17年之后,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重新启动了流动图书馆:由一辆取名为“茉莉”的单层巴士投入服务。

  据悉,数十年前首次亮相的流动图书馆,是为了弥补建国初期图书馆数目太少的缺陷。如今国立图书馆的数量、规模自然今非昔比,“茉莉”的任务也就有所改变,更有针对性了。

  “茉莉”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住在孤儿院的儿童、在特别学校上课的学生,希望较少或从未使用过图书馆的他们能和其他孩童一样,从书中增广见闻,充实自己,继而发现另一个更为浩淼、精彩的世界。

  “茉莉”,好一个沁人心脾的芳名!

  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都注重建立一个人人机会平等的和谐社会。然而,总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心理或生理方面的疾病,或因家境背景,从小就不能享受绝大多数国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比如到海边野餐,观赏戏剧、音乐会等。甚至连吃顿快餐、看场电影,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他们的生活范围憋窄、内容贫乏,周而复始单调机械的劳作,消磨着他们也曾驿动活跃的心。

  随着国力的不断加强,政府越来越关注这部分人的生存现状——在全岛各地增设无障碍设施方便他们出行,开辟特别学校,建造儿童之家等。

  然而,这些措施看来仍未足够。美国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了享誉全球的需求理论。他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五类,其中前两类为人的基本需求,后三类则是建立在满足前者基础上的更高追求。

  以国家管理高效严谨而闻名于世的新加坡,2006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达3万美元,社会大众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大致上已得到满足。但根据马氏需求理论所述,广大国民在安居乐业之余一定会有更高层次的目标。于是,追求社交、尊重,乃至自我的实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阅读风气 音乐熏陶
  近几年来,北欧小国芬兰因其强劲的国家竞争力而备受关注——在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名列第一。在世界教育排名中,芬兰也名列前茅。

  深刻分析芬兰国民素质,很大程度是来自他们对阅读的热爱。据报导,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17本书。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2002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研究发现,各国中年约15岁学生群的阅读能力,以芬兰位居榜首。

  同为自然资源贫乏、忧患意识强烈的岛国,新加坡有充分的理由借鉴芬兰的成功经验:提高国民素质,从文化认知及建设着手。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茉莉”流动图书馆的走入特别学校、孤儿院,是令人欣喜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本地一大传媒机构——新加坡报业控股,已经连续四年举办“音乐献礼”,邀请新加坡华乐团和交响乐团到社区去,演奏耳熟能详的乐曲,把优美韵律带入组屋邻里、公园、校园及购物中心等。

  图书馆管理局、报业控股的人本做法,是走进社区,尤其到那些曾经被忽略了的角落去,激发人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这有助于建立温馨家园,优雅社会。其他的机构与个人,应该也很值得见贤思齐。

·作者为MBA毕业的家庭主妇,兼职讲师

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

母语学习方针: 小学强制中学奖励大学自发

(2008-03-31)

  2004年大学修改入学标准,让华文副修成绩不再强制算分,这个措施严重打击了教师教华文和学生学华文的士气,尚达曼部长受访,解释了在母语学习上,教育部采取小学强制,中学奖励,初院和大学自发学习的方针。

  他说:“其实,学生进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华文已经不算在L1R5(第一语文和相关五科成绩)或L1R4(第一语文和相关四科成绩)的分数内,为什么进大学,华文却要算分,这是否很突兀?不过,这只是理性的解释,我认为这个问题牵涉到学语文的态度。”

  他指出,孩子年纪小,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强制,何况学的还是他们在家很少用到的华文。

  “就像我的四个孩子学华文,我们在家完全不用华文,不强制的话,他们是不会学的。不学的话,他们无从知道原来华文是这么有趣,没有接触,也不会知道自己后来会爱上华文。所以,我们把母语列为小学会考的必考科目,强制孩子们学,借助外在的力量,督促孩子学习语文。”

  到了中学,教育部采取的是奖励性的态度。

  他说:”我们通过高级华文、双文化课程等途径,告诉孩子学华文对你有好处。之后,到准备进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甚至后来进大学时,我们采取的是学不学华文,最好能自发,而不应该再诉诸外在的强求。如果真因为进大学华文算分才学习,那他们老早已经打败仗。”

  尚达曼说:“我们必须在前10年的读书期,尽量培养起孩子热爱华文的兴趣,为他们学习华文提供种种机会。教育部为小学华文教学改革,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很显著的效果。现在我们的中一学生已经有20%的学生修读高级华文,这比1994年只有9%要多很多。现在初级学院也有很多人选华文作H2科目,又有人选读‘中国通识’等等,这都不是因为政府的强制,他们才读。”

  他说,对于学习华文,教育部采取的态度是尽量给想学的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学得越多越好,学得越深越好。不想学的,绝不勉强,教育部尊重他们的决定,也不用制度来惩罚他们。教育部相信这些人即使现在没有兴趣,学得不好,日后工作需要,必须去中国,他们会很快重拾从前所学的,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毕竟他们的华文是有根底的。

对华文教学问题

各校作自我调整


  至于特选学校如何争取时间教华文,尚达曼说,他让各校自行处理。

  他说:“我鼓励他们用华文来教非考试科目,鼓励他们各自按学校的情况,以极富创意的学习方式去回应家长的需求,去发展华文教学,而不是受教育部政策的束缚。老实说,未来20年世界会怎样发展,我们现在真的很难预测。教育部不会因为世界的改变,在政策上作出很大的摇摆。教育部会让个别学校去抓时代跳动的脉搏,自我意识到时代的改变,在学校作出适当的、符合家长需求的措施。”

  他表示,40年前,没有人会预见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人预见中国惊天动地的改变。同样,对未来20年,世界将是怎样一个光景,没有人能预见。教育制度是没有办法经常作出大改变,华文的问题,教育部让个别学校去作出回应,作出调整,这是对母语发展的基本态度。

华文教学需要统一教科书吗?(2008-03-26)

● 张翠云

  教学之道:“教什么”和“怎么教”永远要看学生要“学什么”,而“学什么”则要看学生想“干什么”(学以致用)。新加坡人学华语有什么目的呢?

  A君说:“祖宗是华人,不学华文,很容易忘本。”

  不想忘本,除了听和讲简单华文,还要进一步知道一些华文典故,华文谚语、俗语,经典唐诗宋词现代自由体诗歌等,此外了解一些华人历史和当今中国的发生的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些大事。那么教材内容至少有三个部分:系统的日常用语积累;中国历史;中国时事。

  B君说:“日趋强大的中国越来越有魅力,将来选择去中国发展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要去中国生活和工作,自然要学会简单的听说读写,而且事先了解一些当地特殊的风土人情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的内容就只需简单实用的听说读写和了解当地风情。

  C君说:“中国古典和当代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于修身养性或者政治商业博弈,对人都有不同的启发和激励。研究和推广华文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既然为了日后的研究和推广,坚实的听说读写基础需要奠定,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了解也是必要的。这是可以毕生从事的“掘宝”工作。

  无论抱何目的,基础的华文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学校不难简单整合,推出一套统一的教学目标,但是统一的教材却不易制定。为什么?

  一、中文内容太丰富了,无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取材范围浩瀚无边,选择性很多,如何取舍,完全可以兼顾教师的个人喜好,让教师选择自己也喜欢的作品和内容教学生,相信教学过程会更有激情和深度。

  二、发展中的中国,历史一页一页地增加,时局更是不断变化,华文教学内容如能与之保持同步,自然能永保鲜活的生命力。使得语言学习也包含了吸收该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吗?学习内容能与时俱进,不就更具有经济价值吗?
  三、年轻的生命活力十足,精力无限,“互动”会给他们一个很好的释放渠道,从而使艰苦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趣味丛生。(从歌星演唱会“互动”所带来的热烈气氛,我们可以想象“互动”教学能够带来怎样的学习效果)。

  当今的课堂也有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代替教师登台讲课,等等。我想如果在这样活泼积极的互动中,学生反应如果还不是很热烈,就说明互动的程度还不够,没有让学生感到他就是主体,对于学习效果,他愿意主动地承担责任。

  中国现在有几位很“神奇”的教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收到了别人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他们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学生完全的自主学习,教师则以高超的技巧进行艺术性的引导。

  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华文教学,教育部只需统一制定教学目标,要赋予教师自选教材内容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定精彩无限,效果非凡!

华文教学应灵活而不流于肤浅(2008-04-09)


● 宋沙夏


  日前《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了一篇张翠云读者的来函,我不反对张翠云读者提出的“教育部只需统一制定教学目标,要赋予教师自选教材内容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定精彩无限,效果非凡!”。但作为一名华文教师,我也想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结合切身经验,进一步作些有益的探讨。

  学习一种语言,不但体现在学习其发音和书写文字,更重要的是,语文的发展过程每每揉合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传统和思维方式。因此学习语文,免不了要兼学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新加坡人口75%以上是华族,但因英语是工作语言,75%的华人的华文水平是不高的。许多人能讲华语、写华文,但在使用华文时对每个字词和语句理解的程度却不深入,甚至有误解。华文是表意而非拼音文字,每个字、词都有其意,而且华文里大多数的成语,都有其背景故事。(比如:胸有成竹、独占鳌头、负荆请罪……)如果我们不清楚或不了解这些词的背景故事和出处,很容易用错这些词。而在教学生这些成语的词义时,会有很多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的知识可以向学生介绍。

  但是我翻阅现有的华文课本,这方面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也许有人会反诘,新加坡人又不是每个人都搞学问,只要能沟通就可以了,不需要费那么多时间去懂得太多。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是在学生时期,这些深一层的知识并不一定需要特别花时间去学,在平时上课时是完全可以学到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他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科目中增设了华语(汉语)。笔者日前有幸同一位来自韩国的律师朋友见面。起初我们用英文交流,当知道我可以讲华语时,我们便讲起了华语,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华语竟然不亚于中国人,而且话题广泛,从屈原谈到鲁迅,从民工谈到太子党和小皇帝等,他对现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完全就像是个地道的中国人。我问他在哪里学习汉语。他说,他没有进学校上正规华文课程,都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和阅读书刊自学的。当然,像这样有语文天分的人是罕见的。但从这例子,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各国纷纷关注中国和重视华文教育的今天,一个韩国人也能自学华文至如此成功地步,新加坡人就更应深思,为什么需要学华文,华文教学要怎样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展开。

  本地很多华文教师,经常抱怨不能理解有些学校规定的做法。比如,修改华文作文作业时,必须按照事先定好的评分规定,统一地按照“错一个字扣多少分”的规定来批改作文和考卷。要知道,作文可以体现一个学生内心世界,性格和写作风格,如果按照统一规定来算分数,那么写作之前就固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来的文章岂不都千篇一律了。同时任课老师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严格把关”,仔细检查扣分条项,不能因为扣错了分数而降低了分数。如果没有这些精细的条条框框,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更精彩丰富的讲课内容,是不是更有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

  新加坡国土虽然狭小,但却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开放的国家。学习华文应如何有序地开放,值得讨论。希望学习华文的学生,在良好的华文语言学习环境中,如果能同时关注和吸取华文的一些深层的内容和精髓;通过学习,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会受益终生。

 

·作者是韩国人,目前在新加坡多个语文中心教授华文、英文和韩文

培养兴趣就能学好华文(2008-04-15)


● 刘震洲

  日前读了刊登于《联合早报》的由宋沙夏女士撰写的文章《华文教学应灵活而不流于肤浅》,对文中所提的华文教学应学习中国的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的知识,我认为如果所教对象已具备了相当的华文基础,这种方法值得提倡,但对于华文教育的普及化,却值得商榷。

  教学首先要顾及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社会需要精英教育,但更需要的是普及化教育。

  学习华文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对大多数非第一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刚开始往往感到困难和枯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应是教师的重点和难点。从广义上讲,教师都比学生拥有多得多的知识,但如何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却是一种艺术。

  华语不同于英语等语言,它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英语的词由无任何意义的字母组成;而华语的每个字(即汉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由来。对初学者来说,了解汉字基本构成和由来无疑会减轻记忆难度和增加兴趣。日、月、水、火,人等都是“象形字”,很容易联想并记住。

  日加月构成明,三人构成众,鱼与羊组成鲜,这些“表意字”都很容易从其构成理解其意义。请、清、晴、蜻、情、氰等遵循“形声字”的构成原则,记住了青字,再根据表示有相对意义的偏旁,就基本理解其表示的意思。学习汉字,就这么简单和有趣。

  如果把英语的26个字母看成构成英语词汇的零件,那么每个汉字则是构成华语的组件。为了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需掌握的英语词汇不能少于10000个;而掌握了常用的4000个汉字和相应的词汇,生活、工作和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就已游刃有余。但如果要用英语作为载体去接受高等教育,一万个词汇是远远不足的。懂得了汉字中的“笑”字,就可以构成一连串表示不同程度快乐情感的词汇:微笑、露齿而笑、哈哈大笑、狂笑、傻笑、奸笑。而英语要表达完相同的词汇,你得记住如下一些毫不相干的词汇:smile, grin, laugh, guffaw, giggle, sinister smile。华文的很多词顺序颠倒了可以表示相联的意义,如牛奶和奶牛、花香和香花、色彩和彩色;而英语要是一个词拼写顺序反过来则成了风牛马不相及的另一词了,请比较:dog与god;deer与reed, loop与pool。所以,学华文词汇难吗?一点也不难。

  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可以用华文表达了,也就解决了“说什么”的问题。但要达到“怎么说”才能更有文采,那就要掌握一些华语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也许有人会觉得华文的语法不容易懂,其实并非如此。比较全世界最多人讲的华语、英语和俄语,华语的语法是最简单的。华语中的“我爱她”和“她爱我”中的我、她是一样的,但在英语和俄语中是不一样的。英语和俄语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时态之分,华语却没那么麻烦,加上表示时间的状语便清晰明了。为了应付时态的正确表达,学习英语和俄语,还得记住一批特殊词汇!如果要学俄语,你还得再记住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变格、变位。所以,华语语法一点都不难。


站长的话(2008-04-15)

  刘震洲读者的来函,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华文部件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注重学汉字的基本构成,包括笔划的顺序,造字的溯源(是属于象形、形声、会意、指事等哪种造字法)进而造词造句。不少在欧洲和纽澳等地教华文的教师认为这套好用,因为毕竟学生们都是在学第二语文。刘读者在电话上说,他本身学英文也没深入地学习英国或美国的文学和历史,仍然可以以英文作为沟通工具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初步的印象是觉得刘读者所提的更适合小学的华文教学,而宋沙夏读者的意见应是主要针对中学华文。不过有些华文教师却指出,其实,《咏鹅》、《静夜思》、《悯农》等唐诗比《蜜蜂的赞美》之类的文章意义更深远,也能让小学生更早积累文化底蕴,相信这更能培养长远的学华文的兴趣。


2008年4月1日星期二

年轻人学习华文的十大障碍(2008-04-01):谢世顺

  面对西方文化浪潮铺天盖地而来,要鼓励年轻人学习华文日益困难。目前,妨碍年轻人学习华文,有十大明显障碍:

  一、文化活动缺乏华文:为了省钱省事,许多文化活动只有英文说明,没有华文。甚至那些要在向年轻人灌输我国文化历史的展览会也只用英文。此外,许多有关医药保健、社区活动的展览也缺乏华文说明,更剥夺了年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华文的机会。

  二、缺乏使用华文机会:目前一般年轻人一离开学校,就与华文“断绝关系”,甚少接触的机会;除了口语,难得书写,这已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应用的机会。一般机构都以英文挂帅,华文可免则免。由于华文没有商业用途,年轻人在学习上也就意兴阑珊,对学习华文提不起劲。因此,推广华文的用途是当务之急。

  三、中国的惯用语不易理解:随着中国移民与旅客增加,华文媒体使用中国惯用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我国一般年轻人的华文水平原本不高,媒体应尽可能使词汇本地化,这是鼓励他们多看报章的重要途径。

  四、罕用名词应多用英文注明:新的科技、医药、政治名词层出不穷,不仅平面媒体应尽量使用英文注解,甚至广播媒体也不妨增加英语翻译,这可协助他们理解新闻内容,增加学习华文的兴趣与机会。此外,少人知的国家与路名也应该有英文注解,读者若需要查地图与街道指南也容易的多。

  五、中文电话簿应改为汉语拼音:时至今日,要从中文电话簿查找商家的华文名字还得使用笔划。别说早已用惯汉语拼音的年轻人,甚至老一辈人,由于简繁字体的混淆,根据笔划寻找也费时费力。华文字典早已使用汉语拼音,中文电话簿也应可做到。

  六、中文电脑软件有待改进:较之英文软件,使用中文电脑软件就困难多了。许多英文软件,特别是环球普遍使用的Microsoft Word, 功能日益增加,方便易用,华文软件不仅远远落后,在传输上也时有差误,令人气馁。要推广华文的使用,改进中文软件也是急不容缓的事。

  七、中文翻译水平有待提高:阅读中文翻译文字常有苦不堪言的经验,不仅意思难懂,甚至不知所云。互联网上还有免费翻译工具,要省钱的官方与商业机构趋之若骛,却不知这类机械化的翻译,不仅生硬难懂,且错误百出。翻译水平普遍降低,对年轻人学习华文也形成巨大障碍。

  八、华文科目应获重视:一般学校较注重数理科,对华文这一科不够重视;学生通常也把它视为考试科目,只求好成绩,不肯花功夫扩大学习范围,更谈不上认真钻研,因此也就培养不起爱戴母语的热忱。在这方面,学校有责任加强学生的华文基础,协助他们维持对母语的热诚与兴趣。


  九、官方与私人机构应加大推广华文力度:推广华文教育曾是我国敏感课题,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崛起,经济日益强盛,华文早已不是敏感课题,然而,一般官方与私人机构,在推动华文与华族文化方面,仍然裹足不前,深恐引起不良反应。这种保守态度,难以发挥领导作用,也难达到实际成果。

  十、不能满于现状缺乏紧迫感:英文的广泛使用,在环球化的环境中,为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成果,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相较于华文的使用,目前还未能达到同样的层次与效果,因此也造成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华文的学习缺乏紧迫感。

  现在正是倾全力促进年轻人热切学习华文的重要时刻,不过,在这之前,我们更须采取坚决步骤,协助消除他们在学习华文时所面对的种种障碍,让他们能在最有利的环境中,好好掌握华文,为新的世纪做好准备。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关键(2008-04-01)-早报社论

  尚达曼今天正式离开教育部部长的职位,开始专门履行财政部部长的职责。本报昨天刊登了对他的专访报道,回顾了最近十年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包括一些具有开拓意义的进展。以尚达曼自己的话来说,近十年来各种政策的调整都是围绕着两个重点在进行,一是把“人才”的内涵扩大;二是不再过早地界定学生的能力。

  简单地讲,扩大“人才”的内涵,不过早地界定学生的能力,实质上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一个社会要生存和进步,就必须具备各方面的人才。若把衡量“人才”的标准限定在少数几个行业和少数人,那么,家长和学生们就会对“成功”二字形成一个狭窄的观念,最后导致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少数几个职业的选择上。至于根据考试成绩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分流,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因为这忽视了儿童启蒙和成长时期的特点。

  在尚达曼担任教育部长之后,教育当局在这两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是十分难得的。假若教育当局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开阔的视野和求变的意识,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就不可能发生。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所谓教育,其影响力并非止于校园,因为在新的政策实施之后,公众的观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从而使教育政策和社会观念在良性互动中提升。

  新加坡近十年来的教育,可以说就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自我充实过程。过去没有的专科类学校,如体育学校和艺术学校,都相继开办成功,为学生们开辟了新的成材之路;为了照顾“弱势”学生而开办的北烁学校和圣升明径学校,同样体现了教育当局的正确理念、灵活思路和务实目标。

  尚达曼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工作者应该切记,生活里需要什么素质的人,学校里就要培养出什么素质的学生。教育部要做到无论哪里有人才,都要确保他们能获得全面栽培。我们完全赞同这样的理念,也希望教育当局继续秉持和落实。

  有一个时期,曾有不少人担心,学校对华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减弱。但是,从最近十年来的情况看,教育当局对华文教学的重视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加强。作为教育部长,尚达曼的基本原则是明确的。他曾经说:“如果我们让母语‘凋零’,我们就会失去社会的独特性,失去我们作为亚洲历史和发展的一部分的意识,丧失作为新加坡人的身份特征与信心。”

  我们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教育部的鼓励之下,各校在华文教学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身的目标以及家长的需求,制定更适当的教学计划。

  我们认为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教育部在政策和财政上鼓励和支持一些中学和初级学院开设的双文化课程和中国通识课程,使华文教学适时抓住了中国正在崛起的大趋势,办得有创意、有针对性、有水准,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前途都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我们期待着,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新加坡教育在未来十年里能再次获得全面提升,把每个孩子都当作人才来培养,让每个学生的特殊潜力都能得到发挥和升华。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华文教学政策和措施继续与时并进,以便不失时机地培养出国家未来所需要的优秀的双语和双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