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日星期二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关键(2008-04-01)-早报社论

  尚达曼今天正式离开教育部部长的职位,开始专门履行财政部部长的职责。本报昨天刊登了对他的专访报道,回顾了最近十年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包括一些具有开拓意义的进展。以尚达曼自己的话来说,近十年来各种政策的调整都是围绕着两个重点在进行,一是把“人才”的内涵扩大;二是不再过早地界定学生的能力。

  简单地讲,扩大“人才”的内涵,不过早地界定学生的能力,实质上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一个社会要生存和进步,就必须具备各方面的人才。若把衡量“人才”的标准限定在少数几个行业和少数人,那么,家长和学生们就会对“成功”二字形成一个狭窄的观念,最后导致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少数几个职业的选择上。至于根据考试成绩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分流,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因为这忽视了儿童启蒙和成长时期的特点。

  在尚达曼担任教育部长之后,教育当局在这两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是十分难得的。假若教育当局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开阔的视野和求变的意识,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就不可能发生。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所谓教育,其影响力并非止于校园,因为在新的政策实施之后,公众的观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从而使教育政策和社会观念在良性互动中提升。

  新加坡近十年来的教育,可以说就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自我充实过程。过去没有的专科类学校,如体育学校和艺术学校,都相继开办成功,为学生们开辟了新的成材之路;为了照顾“弱势”学生而开办的北烁学校和圣升明径学校,同样体现了教育当局的正确理念、灵活思路和务实目标。

  尚达曼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工作者应该切记,生活里需要什么素质的人,学校里就要培养出什么素质的学生。教育部要做到无论哪里有人才,都要确保他们能获得全面栽培。我们完全赞同这样的理念,也希望教育当局继续秉持和落实。

  有一个时期,曾有不少人担心,学校对华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减弱。但是,从最近十年来的情况看,教育当局对华文教学的重视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加强。作为教育部长,尚达曼的基本原则是明确的。他曾经说:“如果我们让母语‘凋零’,我们就会失去社会的独特性,失去我们作为亚洲历史和发展的一部分的意识,丧失作为新加坡人的身份特征与信心。”

  我们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教育部的鼓励之下,各校在华文教学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身的目标以及家长的需求,制定更适当的教学计划。

  我们认为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教育部在政策和财政上鼓励和支持一些中学和初级学院开设的双文化课程和中国通识课程,使华文教学适时抓住了中国正在崛起的大趋势,办得有创意、有针对性、有水准,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前途都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我们期待着,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新加坡教育在未来十年里能再次获得全面提升,把每个孩子都当作人才来培养,让每个学生的特殊潜力都能得到发挥和升华。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华文教学政策和措施继续与时并进,以便不失时机地培养出国家未来所需要的优秀的双语和双文化人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