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

教师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爱上华文


今年,共有22名华文教师为激发学生兴趣费尽心思,获颁“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本报访问其中三名教师,发现她们教导的对象虽然跨越小学、中学和初级学院,共同点是有一颗赤子之心,善于利用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经验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学法各自精彩,深受学生爱戴。
今天,她们将连同其他获奖教师从教育部长王瑞杰手中接获奖杯和奖金,并在年底参加中国教育考察团。
“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由《联合早报》主办,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及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协办,李氏基金赞助,并获得教育部支持。
她“百无禁忌”
为提升华文学习兴趣,国家初级学院(中学部)的吴敏宝(29岁)将课堂化为丧礼,让学生当她“死了”!
在讲述本地人瑞兼大慈善家许哲生平的课文时,吴敏宝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是许哲生前的相识在丧礼向她告别,而吴敏宝就是躺在棺木中的“许哲”。
就这样,无需夸张的布景、精美的道具,吴敏宝成功地利用她最擅长的戏剧教学法把一堂华文课教活了。
吴敏宝是马来西亚人,大学时期从吉隆坡来新念书,后来成为教师。
教学不过三年时间,吴敏宝的创意教学法不但俘虏学生的心,连资深的同事也对她的教学法都赞不绝口,纷纷向她讨教。
学生、主任和同事皆提名她为“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初华文部主任温玉芬在推荐书上,用“惊艳”来形容吴敏宝的教学法。“她是‘金字招牌’,只要学生知道吴敏宝将担任科任老师,就如同吃了颗定心丸。”
不少学生则反映,在吴敏宝的教导下,他们从讨厌、抗拒华文,到期待上华文课。现在,华文课成了他们每周的最爱。
三天三夜设计一堂课
吴敏宝笑说,自己其实很没创意,教学法都是参考别人的做法。她也经常阅读不同书籍找灵感,可以花上三天三夜去设计一堂课。
虽然备课辛苦,但她认为非常值得。“我很不想看到学生上课打瞌睡。一堂有做功课的课,学生是看得到的。他们上课时的投入和笑容,就是我不断精益求精的动力。”
吴敏宝也告诉记者,虽在名校执教,但学生数理较强,华文程度则参差不齐,好些学生之前华文都不及格、平时完全不讲华语,因此有趣的活动更为重要。
“每个人无论多大都有一颗童心。我本身就是个很爱演、爱玩爱闹的人。我常跟学生开玩笑说,他们很不幸,得当各种教学点子的白老鼠。”
不过,学生显然很乐意当吴敏宝的白老鼠。提名吴敏宝的郑曙暄(14岁)在受访时说:“上吴老师的华文课一点都不像在上课,更像是有趣的互动,但还能从中学到所有的东西。她总会有很多新鲜的花样,让我们很期待。虽然她今年已经不再教我了,但她已重燃我对华文的兴趣。”
让“嘴有一点歪”成为激励
毕业班学生给陈玉凤做了本“教师成绩册”,评估结果是陈玉凤几乎具备所有美德,是学生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模范华文教师”。(何家俊摄)

10年前患上罕见的癌症,导致德惠中学华文教师陈玉凤(38岁)连笑起来也不自然。她的右脸麻痹,笑起来嘴略歪一边。
手术后好一阵子,丈夫甚至“不准”她拍照。偏偏她性格乐观豁达,让她“很难不笑”。
在物理治疗和按摩下,陈玉凤的情况现已渐渐改善,校内一些顽皮的学生甚至捉弄她为“那个嘴有点歪的老师”。她坦言听了多少会有一点难过,“不过我看开了,现在已经能够自我调侃,并借此鼓励我的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坚强面对。”
教书是能感动生命的行业
她说,邻里中学的学生有的家庭背景较复杂,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有时会自我放弃。
陈玉凤曾是一名社工,患病后决定转换跑道开始教书,开展她认为同样“有意义、能感动生命的事业”。
“不同的是,教育不会因为一个个案的完结而结束,期限更长,是一辈子的事。”
陈玉凤经常把当社工时所接触到的真实故事和自己的故事与学生分享。一名提名她的前学生卢莉茔(18岁)说,陈玉凤总是有办法让不喜欢、甚至讨厌华文的学生喜欢上华文。
教华文很幸福
她从中三的高级华文班“降级”到快捷班,对华文失去了信心,但是陈玉凤却帮助她恢复了自信,帮助她考获A1。
她说:“老师好像有什么魔力似的,让我就算再不怎么想上学,可是想到华文课,总是满心期待地去上课,期待老师今天会和我们分享的故事。”
相对于很多人把华文教学当成一份苦差,陈玉凤却认为“教华文不辛苦,很幸福”。
“不是吗?像科学等科目,有特定的课文内容要教,但是教华文基本上教的是听、说、读、写的技能,用什么教材都可以,而生活就是我们的教材。”
陈老师好像有什么魔力似的,让我就算再不怎么想上学,可是想到华文课,总是满心期待地去上课,期待老师今天会和我们分享的故事。——提名人卢莉茔
最弱的学生当小老师
陈琦蕊(左二)让华文成绩弱的小六生为小一生讲故事,以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华文的热忱。(梁麒麟摄)

淡马锡小学华文科主任陈琦蕊(36岁)今年负责全级华文成绩最弱的小六班级,很多学生连识字都有问题,但是她却“大胆”要求他们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去为小一生讲故事,由小朋友打分。
因为“不想丢脸”,这些会考生都很努力地准备,主动开始拿起华文书本,重温一些他们早已不认识的华文字。
她的学生陈惠雯说:“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既有趣又有效,像她让我们读故事给低年级的同学听,就间接加强了我们的朗读能力。”
“育人为本,阅读为重”
从事教育工作九年,淡马锡小学华文科主任陈琦蕊(36岁)的教育格言是“育人为本,阅读为重”,尤见她对阅读的重视。除了鼓励学生阅读,她也鼓励教师阅读,自己更是一日不阅读就感到“营养不良”,规定自己每个月要看完一本书,每10天要更新博文。
她说:“阅读既可以学习到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可以掌握重要价值观,是很好的自学能力。但是我觉得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能要求学生阅读,自己却找借口不阅读。”
五年前,她与几名教师成立第三代读书会,前年接任会长。读书会主要通过导读书籍鼓励教师阅读,然后将心得带回学校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分享。
设“心灵补品”阅读角落
她也在淡马锡小学为老师设立“心灵补品”的阅读角落,分享阅读教学法。
不过她坦言在今日的速时年代,推动阅读是项“艰巨任务”,庆幸的是她认为读书会最初的播种已开始萌芽,获得越来越多教师的支持。

南侨小学研发互动平台 用平板电脑“画图”认字


为加强资讯通信教学的推广和研究,微软新加坡、微软亚洲研究中心、南侨小学和国立教育学院昨天签署为期三年的备忘录,在南侨设立微软教育研究中心。
南侨小学四年级学生林佳泫在家不常讲华语,因此觉得掌握生词很吃力。今后,她的学习过程会相对较轻松,只要她能把不认识的物件画在平板电脑上,学校专门开发的“语飞行云”互动平台就会通过“认图”功能,把词汇和发音显示出来。
南侨小学在2009年起便与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国立教育学院与微软公司合作研发本地首创教育互动平台“语飞行云”(MyCloud)。为了加强资讯通信教学的推广和研究,微软新加坡、微软亚洲研究中心、南侨小学和国立教育学院昨天签署为期三年的备忘录,在南侨设立微软教育研究中心(Microsoft Centr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微软虽然在全球不少大专学府内设有研究中心,却是第一次“进驻”小学。合作方估计,教育研究中心接下来三年的投资高达800万元。
国立教育学院的数名研究员将常驻南侨小学与教师合作改进和开发更有效的电子教学工具。来自世界各地的微软工作人员也会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提供技术支援。
为“语飞行云”增添认图功能,是中心正在着力完善的项目之一。预计到了明年,校内所有的小三和小四生都能使用升级版的“语飞行云”互动平台。目前,学生主要使用平板电脑登录“语飞行云”,但日后,他们也可以用手机这么做。
南侨小学母语部年级主任郭源辉(42岁)指出,“语飞行云”的其他功能还包括语音合成器、词汇学习、词语解释、配搭、查询及例句筛选。
在其他学科试用
互动平台教学法
他说:“学生也可以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拍下来,上载到平台上和同学分享讨论,让他们觉得华文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语飞行云”,学校也在科学、英文和社会知识(Social Studies)课里试行使用互动平台的教学法。校方发现,利用互动平台学习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比较优越。南侨小学校长陈俊明说:“这些学生组织能力更强,学习过程事半功倍。”
陈俊明补充道,如何将资讯通信科技有效融入教学并非易事。有了教育研究中心,南侨的教师将能与教学和技术专家更紧密配合,提高教学素质。学校的长远目标是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推出适合他们使用的电子学习工具。
南侨小学与伙伴签署合作协议,正好赶上“南侨大家庭”昨晚举行65周年晚宴,可说是喜上加喜。南侨小学和毗邻的南侨中学都是福建会馆的学校。南侨小学去年获选加入“未来学校”(FutureSchools)计划,遂了科技愿;南侨中学则圆了特选梦,今年正式转型为特选中学。
昨晚,共有400多名校友、福建会馆代表、在籍师生和受邀嘉宾出席晚宴。
《联合早报》
(编辑:张燕玲

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加倍重视学生德育培养


教育部长王瑞杰专访:学生德育培养 应该加倍重视
潘星华 陈能端(2011-10-05)
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格的人,会缺乏自信、不能自我认同,无法具备内在奋发的力量,无法取得成功;一个国家的人民若没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格,就没有人愿意关怀和照顾别人,没有人肯承担保卫国家的责任,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经济中缺乏竞争力,最终将难逃没落的命运。
  因此,教育部长王瑞杰希望每一名学生在完成基本教育后,都能具备至少五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自信、坚毅、好学、恻隐之心和爱国精神。
  教育部长王瑞杰接受本报专访,详细说明教育部下来注重品格和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他说,教育部一向重视“德智体群美”全面教育,德育从没有被忽略过。只是当现代社会,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瓦解,缺乏了祖父母的身教言教,还有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欧美文化影响,新加坡的教育有必要加倍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并把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不能以硬态度 灌输品格教育
  王瑞杰透露,1980年至1983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那时的英国是文明有礼之国,英国人是有教养的翩翩绅士。他记得在一家灯店买不到所要的廉价台灯,店主热心地把另一家电器店的地址告诉他,介绍他去那里购买。这样的事,他在英国读书那几年碰到不少。
  今年8月,英国多个城市发生的打砸抢烧暴乱事件,参与抢掠的不光是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也包括中产阶级,这场暴乱令他震惊。
教育部长王瑞杰(右二)今年7月出席立伟小学的种族和谐日活动时,参观学生所设的各种族文化摊。(档案照片)

  “暴乱事件对英国敲响了的警钟,教育家纷纷呼吁学校重建品格教育,强制所有学生参与社区义务工作。英国的经验警惕我们不能把新加坡现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因为我们也遭受相同的全球化疾风吹袭,掉以轻心只会带来同样灾难。”
  王瑞杰同意不能以说教式的硬态度来灌输品格教育,而应该灵活、有技巧地在课堂上让学生潜移默化。
  他说:“我到奥匹拉小学(Opera Estate Primary School)上了一堂音乐课,很受感动。课堂上男老师请学生出来唱歌,有个小女生很有勇气站了出来,老师要同学们鼓掌表扬她。
  “之后,他再请同学们谈谈女生的表演,大家都说了好听的话后,他再问有什么建议可以让这个女同学唱得更好?全班同学套用平日老师的话说,‘多练习就好’,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上完这课,我发现这名音乐老师真是好老师,他在教音乐的同时,有技巧地进行品格教育。他要求听歌的学生鼓掌、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学习欣赏别人的才华,同时让唱歌的学生学习有勇气接受众人的意见。最终‘多练习就好’的进步之道,更不只是说给唱歌的女生听,而是说给全班同学听。”
  王瑞杰说,这种传授品格教育的技巧,年轻教师不是没有,但运用的纯熟度、多样化和学生的接受度,显然跟教师的经验相关。越有经验的教师有越多故事告诉学生,越能引导学生的情绪,说的话也越能让学生信服。
传递孩子价值观 家庭教育很重要
  传递价值观,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王瑞杰曾在一所小学遇到一名很有礼貌的小男孩,这名说着流利英语的五年级男孩,竟然是个日本人,他随在新加坡开三家日本餐馆的父亲,在这里居住了九年。小男孩把一个小胸章送给部长后,再向部长深深一鞠躬。
  王瑞杰说:“小男孩虽然在新加坡居住了九年,仍然深受日本的礼貌教育熏陶,这显然是父母教得好。”
  他谈到自己也深受勤奋节俭的外婆影响。
  “从小,外婆就要我用功读书,长大好做一名能在电风扇下舒舒服服工作的书记员。外婆受教育不多,她对我的期望现在听起来虽然有点滑稽,但在她那个时代是她向往的。长辈爱护小辈,总希望他们过好日子,这种心愿什么时代都一样。”
设多种渠道 竭力让全民受教育
  新加坡为每名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能力发展的多种不同渠道的教育;提供大量奖学金和助学金,让学生不会因为家境贫寒,丧失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部竭尽全力让全民受教育,目前已有90%学生完成扎实的10年或11年中小学教育。这些努力已经成为新加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独具的竞争优势。
  王瑞杰说:“从前我们的教育只有一个渠道,小六会考考不好,升不上中学,前途就完了。当时工作的机会很少,大家都为能找一份工作挣扎。今天,教育有多种渠道,教育部为有特殊才华的学生,开设艺术学院、体育学校、数理中学、科技中学;为照顾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开设北烁学校、圣升明径学校。一般学校也分自主学校、自治学校和普通学校。我们尽量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来培养学生所长。
  “再加上我们没有私立学校,全部都是公立学校,我们为所有学生提供不论贫富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只要勤奋好学,有优秀表现,就能进好学校。我们还尽量扩大好学校的范畴,培养不同强项的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即使是学费稍高的自主学校,也有大量奖学金,我们的教育政策为贫困的新加坡年轻人提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力,只要勤奋不懈,他们家很快脱贫。”
  在过去四个多月参观过的十多所学校,王瑞杰对奥匹拉小学留下深刻印象。“这所小学有23%到24%学生住一房至三房式组屋,家境一般;有40%学生住私人房产,家境宽裕。我对这所学校竟然能容纳家境这么不同的学生感到惊喜。
  “校长告诉我,他们有不同的课程给不同需要的学生。成绩够不上的学生,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示进行‘学习支援计划’,以一名教师教六名学生,为学生进行小组补习,家庭宽裕的家长也到校帮忙指导家境一般的学生。新加坡学校这种景观是很独特的。”
  王瑞杰提到教育部为全国学校设立的“进取基金”(Opportunity Fund),帮助学生出国开拓视野。
  他说:“我到军港中学去,看到学生的美术作品水平很高,我问那群学生怎么能画得那么好?他们说,是因为去了一趟意大利米兰,受到艺术震撼后创作的。后来一名义安中学女生在面簿上给我传来一幅她的美术作品,非常精彩。我问她从何处得到绘画的灵感?她说,是一次伦敦的英国文学和美术之旅给她灵感。这些学生都是在进取基金的协助下,出国看世界,视野开阔后,创作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王瑞杰表示新加坡有许多好学校,为学生提供很多好课程,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向更多家长宣传,让他们知道这些好学校就在自己家附近。同时,他希望校长和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好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没有太多国家能像新加坡那样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这是新加坡独有的竞争优势。我们未来二三十年的挑战是,能否持续地走在这条正路上?”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品德教育还有人坚持


潘星华 报道
  poonsw@sph.com.sg
  两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在网上口出狂言,引起轩然大波,已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严重代价。
  去年8月,东亚管理学院的学生王鹏飞(25岁)在网上嘲笑新加坡人的行为和说话方式,被学院开除;今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奖学金得主孙旭(25岁)在社交网络上发出“新加坡狗比人多”,被国大罚款3000元、奖学金被 ,还得履行三个月的社区服务延迟毕业。
  这两个例子说明,无论是在公费或私立大专学府,培育学生的品德教育刻不容缓。本报访问两家私校,了解校方如何在课堂内外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新加坡亚奥学院(AEC College)属下双语学院(School of Bilingual Studies)院长于仁忠(59岁)办校12年,他发展出一套“双语教育金字塔理论体系”的三个层面,即是学术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
  学院学生以中国学生居多,于仁忠说校方注意到中国学生到新加坡来无法融入本地的文化和社会,也发现一些学生离家后变得叛逆和堕落。因此,学院的学术教育采用华英双语教学法外,还加强国际多元文化探讨和新加坡本地文化浸濡的文化教育。
  他说:“在每门课上课前10分钟,师生共同探讨全球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与世界大事的了解和关心。”
  至于人格教育,则是在每节课下课前10分钟,讲师给学生讲人生格言,用浅显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人生格言如“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等。
  学院学生处主任靳耀铭(38岁)介绍,学校的迎新活动长达一星期。除了为学生打点抵达新加坡的生活事宜,如宿舍安排、到银行开设户头、买地铁卡和电话卡等,也安排学生听于仁忠谈规划未来人生之路的“与成功有约”,以及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自我管理”讲座。
  另一方面,辅导员左丛蓉(37岁)则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经常同学生家长沟通。
学院学生会会长余志浩(20岁)来自中国广州,他曾在美国三藩市的高中和社区大学学习三年,但觉一无所获。回广州后,他去年5月再经亲戚介绍到新加坡读书。他受访时说,学校的双语教学法,让他上课时不再困惑迷茫。被选为学生会会长后,他通过协助新生、举办活动等,更增强自信心。
这里有林肯、孔子、特里萨修女、甘地……
  有来自76个国家,共1万2000名学生的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MDIS)不只重视传授知识,也重视灌输正确价值观。
  在史德林路的校园,校方树立了多座雕塑,展示家庭温暖,父慈母爱,兄友弟恭。校园也到处张贴名人格言,如林肯、爱因斯坦、孔子、特里萨修女、甘地、丘吉尔等的名言,连厕所每格门上都有,让学生如厕时也能阅读、感悟。
  学院高级总监陈昱亲(44岁)笑着说:“我们每时每刻抓紧机会来教育学生。”
  学校有10个学会如舞蹈学会、摄影学会、写作学会,把兴趣相同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互相认识,互相学习。学校也经常举办综艺表演会,让学生展示艺术才华。
  陈昱亲说:“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我们必须举办多种活动,才不让他们感觉无所事事。”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晓龙(22岁)已在校四年,今年7月毕业,他感谢学校的品德教育。
  他说:“学校从来不对我们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它给我们关爱,让我们自己去做决定。学校举办很多关注社区的活动,我去了两次老人院,还为残疾儿童举办万圣节联欢,从中我学到很多人生的意义。”
  到新加坡学习,陈晓龙学到在多元种族的环境,要互相尊重,不能只顾自己。经常在推特上发表意见的他说:“我在报纸上读到孙旭事件,因此更警惕自己在网上写东西要很小心。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先顾及读者的感受,不能侮辱或嘲笑他们。”
《联合早报》
(编辑:魏晓亮)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教育部总司长何品:读报教育可助达到 学习母语“乐学善用”目标

教育部总司长何品:读报教育可助达到 学习母语“乐学善用”目标


 陈能端 (2011-01-23)



           要达到母语“乐学善用”的目标,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而“读报教育”可在这方面发挥创意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与世界的联系,学以致用。  


        教育部总司长何品昨天出席《联合早报》属下学生报《逗号》举办的“读报教育教师演示会”,并在致词时鼓励华文教师通过读报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利于学习和使用华文华语的环境。   


       何品平常都以英语发表演讲,她昨日则完全以华语对在场的300名中学教师讲话。她说:“进行读报教育也可以达到‘乐学善用’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地学会了读报的方法后,平时阅读报纸时就可以加以运用,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也可以继续运用这些读报的方法。”   

        为了减少学生“死记硬背”转而活用母语,教育部过去六年进行了两轮母语教育检讨。这些改变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但何品对华文教师充满信心。 教育部总司长何品(左三)“听课”,了解教师如何以“面簿”概念引导学生就热门话题书写网上作文。(陈福洲摄)   
         她举例说,新的小学华文课程2007年实施以来已经见到一定的成效。教育部的统计显示,喜欢学习华语的小六生从2004年的77%上升到去年的88%。何品因此说:“这是华文老师们的努力,这是老师们的创意,也是华文老师的收获。”  


       何品也强调,越来越多学生来自讲英语家庭,所以华文教师必须给他们吃“甜药”,不是“苦药”。只有使教学灵活生动,学生才会想学、爱学华文。   “读报教育教师演示会”是《逗号》与新民中学联合主办的活动。13位来自九所不同中学的教师主讲了10场示范课,与出席者分享了善用《报纸要你好看!——读报教育教学手册》的技巧。这套适用于中一至中三华文课程的手册由《逗号》、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及华文教研中心联合出版。  


        10场示范课内容五花八门,展示出华文教师的创意与创新能力。有人利用新闻照片训练口试技巧;有人以“面簿”概念引导学生就热门话题书写网上作文;还有人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扮演新闻制作团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信心。   


        因为2012年O水准华文课程增加了看图说话的部分,蔡厝港中学的胡秋香老师(35岁)报名参加了“图文聚焦”示范课。她获益良多,了解备教案时应选用哪种类型的图片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把重点说出来。她说:“最棒的是,主办单位这次邀请了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师和我们分享,这样收获更大。”   


          为了进一步支持本地华文教育,《逗号》将更积极推广读报教学法。本报助理总编辑李慧玲在交流会上透露,《逗号》今年3月会再次与新民中学合作,针对最新考试题型,采用《逗号》或《联合早报》的篇章来教学。《逗号》也有意组织教师考察团,到一些使用读报教育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如台湾、欧美观摩。   


           与此同时,《报纸要你好看!——读报教育教学手册》今年将重印出售,让更多教师能使用其中的教案上读报课。一套三册的定价为48元,学校若订购三套或以上可以每套42元的特价购买。有意订购者,可上网http://zbcomma.sg/zbcomma/forms/niebook_order.doc下载订购单,或拨打63191548及电邮www.zbcomma.com.sg询问。 母语教育有必要侧重沟通与应用   教育部总司长何品生长在讲华语的家庭,小时候喜欢阅读《儿童乐园》、《南洋儿童》等华文读物,也追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学习华语完全没问题。后来当上英文教师后,因为少了应用的机会,与华文华语渐行渐远。   何品昨天与记者分享个人的学习经验,反映出母语教育转向侧重沟通与应用的必要性。她说:“不管是普通母语或高级母语课程,我们之前都比较注重书写部分,所以未来我们必须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不然他们日后会因为不习惯讲而无法使用母语。”   


          何品个人很支持读报教育,因为读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巧。此外,学生的投稿若被刊登,也可以起到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作用。她说:“我看见《逗号》有刊登学生的作品,我相信他们肯定很受鼓舞。这比佳作贴上课室布告板效果更大。”  

         她也希望《逗号》日后可以推陈出新,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推出更多元化的产品。   她举例说,要修读华文B的学生阅读《逗号》可能有点难度;要他们看《大拇指》,内容又不符合中学这个年龄层的需要。如果可以把文字转换成录音,会更好。 


         何品昨日担任“读报教育教师演示会”活动嘉宾,也趁机“听课”,了解教师如何运用面簿引导学生就新闻课题展开网络讨论。读报教育颇受欢迎,参与者当中不乏年长的教师。对于华文教师积极跟上科技的步伐,何品为他们的敬业态度感到骄傲。她也乐见较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主动站出来分享心得,因为以往的教师偏向保守,这类活动的例子相对较少。


   《联合早报》 (编辑:苏亚华)

A水准会考成绩还没放榜 他们提前被名校录取(直通車)

       
         虽然2011年A水准会考成绩还没有出炉,但莱佛士书院毕业生史方颖和苏谦威已经分别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提前录取。跻身国际名牌学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两人指出,他们能成功圆梦,“莱佛士文凭”为他们增值不少。  

        继另一所直通车学校华侨中学在2008年颁发自家的“华中文凭”(Hwa Chong Diploma)后,莱佛士书院隔年也推出了针对高中生的莱佛士文凭(Raffles Diploma)。去年毕业的莱佛士书院生是第一批获得莱佛士文凭的校友。   


       如史方颖和苏谦威一样,今年获得美国常春藤学校和当地其他名校提前录取(early admission)的莱佛士书院毕业生有50人。莱院校长郑丽增指出,和上届毕业生相比,今年获得美国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人数翻了几倍。另外,至少69人已获得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有条件录取。这两个数字也创下了该校的纪录。   莱佛士文凭依据莱佛士综合课程量身定做,是校方花了四年制定的等级认证系统。它分别评估学生在认知、品格与领导、社区公益与公民性、体育及健康、艺术与美育五大领域的表现。   在五个领域中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都能获得莱佛士文凭,优秀文凭(Raffles Diploma with Merit)则颁发给达到基本要求并在其中一个领域有优秀表现的学生。这些学生同时也必须附上一篇有关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后得出什么人生体验的短文。要获得最高等级的特优文凭(Raffles Diploma with Distinction)必须“闯”三关,即基本达标并在至少一个领域有卓越表现、附上一份个人简介,以及获得评估委员会的推荐。评估委员会由莱佛士书院教师、杰出校友和业界人士组成。   去年1250名毕业生当中,25%获得基本文凭、50%取得优秀文凭、20%获颁特优文凭。5%的学生因为达不到标准,没有获得莱佛士文凭。  

      郑丽增说:“我们走访的本地和海外大学都对莱佛士文凭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般高中没有这样严格、系统化及全面的认证系统。这些大学的申请者往往成绩优秀,几乎每科都拿A。莱佛士文凭还突出学生在个别方面的优异表现,协助大学招生处更好地做出选择。”  


       史方颖(19岁)和苏谦威(19岁)都获得特优文凭。   史方颖的强项是数学,她不仅在新加坡数学奥林匹克赛中获得金奖,还是国家训练队的一员。除了在学术科目中有亮眼成绩,她也拉得一手好琴,是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副首席。苏谦威和她一样,精于计算的同时,音乐细胞特别活跃。两年前,他和同学在全球青年企业家竞赛中扬威,击败百多个队伍夺得冠军荣衔。平时,他喜欢创作和演唱,曾受邀在“闹吧!新加坡”(Noise Singapore)等公开场合表演。   


      苏谦威认为,莱佛士文凭认可了学生多方面的成就,评估广度比一般认证系统更胜一筹。史方颖则认为文凭的等级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引,鼓励学生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不只盲目追求成绩。   

       她说:“这张文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受到顶尖大学的认同,它也让我们反省两年来所学到和体验到的新事物。高中生活匆匆过去,很多人可能走过就算了,但我们在申请特优文凭时必须附上一份个人感言,这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变得更成熟。” 「自家文凭」受认可 学生或不报考A水准

     名校的“自家文凭”受到广泛认可后,一些学生可能选择不报考A水准,凭学校的自家文凭进入顶尖大学。   

      郑丽增告诉记者,该校去年一名功课和体育表现异常杰出的学生在没有参与A水准考试的情况下,成功申请入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她认为,如果莱佛士书院的学生继续获得一流大学的青睐,并在那里交出漂亮的成绩,以后会有更多人像这名学生一样,选择不报考A水准。   

        郑丽增说:“有一天,当人们觉得莱佛士文凭足以让他们申请大学,也认定这份文凭比A水准更全面,那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要参加A水准会考。”   华侨中学是第一所颁发自家文凭的直通车学校。校方受询时透露,该校今年有超过50名毕业生在A水准成绩宣布之前,已经取得英美大学的“入门券”。绝大部分的成功申请者都获得华中文凭。   华中文凭原本颁发给最优秀的30%高二生,但从前年开始,华中文凭也采取等级制度,分基本文凭、优秀文凭和特优文凭。除了在学校测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华中文凭还要求学生在学术研究或领导与社区服务中做出成绩。去年,20%的华中毕业生获颁特优文凭,18%取得优秀文凭,12%获得基本文凭。   

          华侨中学校长潘兆荣博士受访时指出,他不排除日后有学生只想考华中文凭而放弃A水准文凭的可能。他举例说:“目前,北大、清华、复旦三所中国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在录取程序中,都认可华中文凭,所以如果学生的目标是这几所大学,他其实不用考A水准。”   除了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全方位才能,名校推出的文凭认证也有望推销在海外。郑丽增就透露,阿布扎比、印尼、中国、不丹的一些国际学校已经表示对莱佛士计划和莱佛士文凭这套认证系统很感兴趣。   


         郑丽增说:“七八年前,我们制定了莱佛士计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打造莱佛士文凭的评估模式,所以这是完整的系统。理论上,我们可以将它商业化,而我们也有意为有兴趣的学校提供顾问服务。”   



   *nengduan@sph.com.sg 《联合早报》 (编辑: 陈治宪

浅谈道德建设工作

浅谈道德建设工作 (2012-03-12)

 陈真回    


     教育部长王瑞杰在去年走马上任后不久,便致力于创导 “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近日又宣布将颁发品德奖(Edusave Character Award),奖励在品行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学生。私下揣测,许多能够体现优良品德的行为或表现, 比如:尊重、孝敬、爱心、负责、英勇、忠实、诚信、坚韧、勤奋、助人、体谅、包容等等,都有可能获得有关的奖项。这也许是新加坡教育体制内的一种创举,也符合传统中华文化中扬善抑恶的道德教育观点。   

     在先秦时代,社会一般上还处在比较衰颓混乱的情况。为了创造更完好的社会条件,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和孟子等都致力于提倡道德以教化民众。他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教导人们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宣传各种品德高尚的好榜样,借以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后代儒学者著书立说,把好品行加以细化成各种德目,编制教条,教导并表扬品德修养有成的人,终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家伦理教育系统。由此可见,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从教育着手。教导与培育两者缺一不可。    积极宣传、表扬以及奖励品行杰出的好榜样是正面教育,作用肯定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导的工作。令人担心的是许多现代家长还不能好好地指导子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就曾多次经历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有一回在地铁上,座旁女士手抱约3或4岁儿子。儿童拿着罐子吸饮料,吸完之后,竟然用相当尖锐的吸管刺我的手臂。我加以喝止,他便嚎啕大哭。妈妈忙着安慰逗哄,只丢出一句“say sorry to uncle”。儿童哭闹了好一阵子才停止,自然也没听从母亲道歉。爸爸站在前面,铁青着脸孔,正眼都不看我一下。如此处理情境,这对年轻父母是否给予儿童错失的信息?在学校里,也经常有学生无礼顶撞老师。这些学生言辞粗暴,强词夺理,逼得老师十分懊恼。不过,为了维持纪律和良好的课堂管理,教师们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错失品德教育的机会。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社会,备有法律条规防止各种恶言恶行。有关机构和报章媒体也经常表扬好人好事。如今又将要有系统地奖励品德优秀学生,道德教育自然会大大地加强。也许我们还可以《弟子规》做样本,整理出一套配合本地情况,简单易读,又能朗朗上口的教材,供家长和老师们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各种良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