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

华文教学应灵活而不流于肤浅(2008-04-09)


● 宋沙夏


  日前《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了一篇张翠云读者的来函,我不反对张翠云读者提出的“教育部只需统一制定教学目标,要赋予教师自选教材内容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定精彩无限,效果非凡!”。但作为一名华文教师,我也想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结合切身经验,进一步作些有益的探讨。

  学习一种语言,不但体现在学习其发音和书写文字,更重要的是,语文的发展过程每每揉合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传统和思维方式。因此学习语文,免不了要兼学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新加坡人口75%以上是华族,但因英语是工作语言,75%的华人的华文水平是不高的。许多人能讲华语、写华文,但在使用华文时对每个字词和语句理解的程度却不深入,甚至有误解。华文是表意而非拼音文字,每个字、词都有其意,而且华文里大多数的成语,都有其背景故事。(比如:胸有成竹、独占鳌头、负荆请罪……)如果我们不清楚或不了解这些词的背景故事和出处,很容易用错这些词。而在教学生这些成语的词义时,会有很多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的知识可以向学生介绍。

  但是我翻阅现有的华文课本,这方面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也许有人会反诘,新加坡人又不是每个人都搞学问,只要能沟通就可以了,不需要费那么多时间去懂得太多。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是在学生时期,这些深一层的知识并不一定需要特别花时间去学,在平时上课时是完全可以学到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他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科目中增设了华语(汉语)。笔者日前有幸同一位来自韩国的律师朋友见面。起初我们用英文交流,当知道我可以讲华语时,我们便讲起了华语,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华语竟然不亚于中国人,而且话题广泛,从屈原谈到鲁迅,从民工谈到太子党和小皇帝等,他对现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完全就像是个地道的中国人。我问他在哪里学习汉语。他说,他没有进学校上正规华文课程,都是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和阅读书刊自学的。当然,像这样有语文天分的人是罕见的。但从这例子,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各国纷纷关注中国和重视华文教育的今天,一个韩国人也能自学华文至如此成功地步,新加坡人就更应深思,为什么需要学华文,华文教学要怎样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展开。

  本地很多华文教师,经常抱怨不能理解有些学校规定的做法。比如,修改华文作文作业时,必须按照事先定好的评分规定,统一地按照“错一个字扣多少分”的规定来批改作文和考卷。要知道,作文可以体现一个学生内心世界,性格和写作风格,如果按照统一规定来算分数,那么写作之前就固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来的文章岂不都千篇一律了。同时任课老师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严格把关”,仔细检查扣分条项,不能因为扣错了分数而降低了分数。如果没有这些精细的条条框框,让老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更精彩丰富的讲课内容,是不是更有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

  新加坡国土虽然狭小,但却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开放的国家。学习华文应如何有序地开放,值得讨论。希望学习华文的学生,在良好的华文语言学习环境中,如果能同时关注和吸取华文的一些深层的内容和精髓;通过学习,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会受益终生。

 

·作者是韩国人,目前在新加坡多个语文中心教授华文、英文和韩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