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还是该注重家庭语言(2008-03-29): 翁敦琚



  最近,“灵魂语言”和“工具语言”的议题,引起了一些辩论。这里我想只谈“语言”,从本身说起。

  我自小在家庭中,学习上和掌握上了家庭语——琼语,后又从乡村邻里的童年玩伴那儿,学上了华人的各籍方言。入校后,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上了华语和英语。离校踏入社会后,又利用时间,在教课之余学会了马来语。

  在这几十年学习各门语言语文的过程中,使我对语言语文的有关运作机制,累积了不少经验、心得和体会。

  世界上虽然语言繁杂众多,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语法的运作机制,及其文化的性质内容,来加以区分。比如,马来语和印尼语同属一文化语系;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也同一语系;华语和其他各籍华人方言,都是中华文化语系的语言。

  所以,一个小孩如果从小在家庭中掌握的家庭语,是和他日后长大时,所想要学习的语言都同属于一个文化语系的话,那么,他就会觉得很有亲切感,也比较容易。反之,他所要学的是“母语”以外的语言,语法运作机制、文化载体,很多方面都和自己母语不一样。那么,一切的学习步骤和经验,都得从零开始,困难重重,真的是所谓的“万事起头难”。

  在学习者的心目中,这门母语以外所要学习的语文,是一门“外语”。

  因此,“扎根”是很重要的,或许大家近日提到的“灵魂语言”,与此也很有关系。

  因为扎了根的缘故,这种语文使他日后应用、和别人交流起来,一切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很自然地,他就对那门语言语文的一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起居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看法。久而久之,他甚至喜欢上或钟爱上该门语言的有关文化。

  半世纪前,早期南来谋生的华人,各方言群都喜欢各自籍贯的地方戏曲,以及有关文化和歌谣;马来人喜欢他们传统的“弄迎”歌舞;印人喜欢他们传统的古典歌舞。为什么?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所以,我认为母语才是发扬文化的语言。公用共通语,也就是近日大家所提的“工具语言”,它只是用来沟通、用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罢了,传承文化的功能比较单薄。

  我们今天新一代的华人子弟,为什么不喜欢华文华语?这跟家庭用语普遍上转变为英语,相信脱离不了关系。

·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