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宗乡会馆面对的新挑战

宗乡会馆面对的新挑战

(2010-06-23)


狮城脉搏

韩山元


  早报日前报道,担任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主席长达25年的黄祖耀即将荣休,自1985年成立至今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这个宗乡会馆最高组织,领导层也将自我更新。25年前宗乡总会成立时,本地好多会馆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加速老化,缺乏朝气的问题,再不解决,很多会馆就要关门解散,走进历史。

  宗乡总会成立后,在日常工作、理事会与会员大会上都极力鼓励各会馆进行改革,特别是协助各会馆争取年轻人加入,尽管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作为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成绩是一点一滴地累积的。现在看来,好多会馆在自我更新这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许多被争取进来的中青年,大都受过高深教育,而且有不少是专业人士,他们当中精通华文的极少,有些甚至不能用华语发言,原因是他们从小受英文教育,完全没有学过华文,只是会讲停留在日常用语水平的方言,所以他们的双语是英语和方言。他们开会时讲英语和粗浅的方言,别人讲华语他们听了似懂非懂,往往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种三语并用“(即华语、英语和方言同时用)的现象还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眼前的问题是:一些只通晓英文的理事和会员要求会馆的文件与通告都必须有英文,而会馆的秘书英文还没达到精通的水平,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有意见了。


会馆存在不少意气之争

  针对这个问题,有些会馆的老前辈认为,华人的会馆专用华文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必要迁就这些吃“甘单”(马铃薯)的人,他们来会馆就应该好好学华文,那些只通晓英文的人听了肯定是不服气,矛盾就由此产生了。

  平心而论,受英文教育的专业人士和成功商人愿意进入宗乡会馆服务,这绝对是件好事,这反映了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新动向:这些基本上讲英语的中年才俊在年轻时对地缘或血缘的观念不强,人到中年的时候,他们渐渐有一种"认祖归宗"的愿望,他们事业有成,生活安定之后,就想到应该回馈社会,行善助人。他们知道宗乡会馆是为宗亲与乡亲谋福利的,所以他们加入会馆,既可以满足认祖归宗的愿望,也可以实现回馈社会的心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要完全融入会馆需要一个过程,他们与坚持传统的老一辈领导人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具体做法上可能意见分歧。

  在这个问题上,那些精通华英双语的会馆领导人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他们既可以与不懂英文的老前辈沟通,也可以跟不懂华文的中青年会员与理事融洽相处,他们作为两方的桥梁,当发生误会或争执时,他们是减少摩擦的“润滑油”,也是避免冲突的“缓冲区”。当前宗乡会馆急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缺乏“君子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懂得“求同存异”的道理,这是当前一些宗乡会馆乃至华人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共识,加上个人的度量与精神境界不高,很多纷争就一再发生了。追究起来,很少纷争是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双方在服务宗亲和乡亲,照顾年长者的福利,支持教育事业,鼓励同宗与同乡子弟向学向善等方面,都没有分歧.所以,一旦纷争发生时,会员总要质疑:你们究竟在争些什么?

  多数宗乡会馆现在是处于没有权威的时期,像过去有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这样的德高望重的贤达领导的时代早已结束,社团要如何保持稳健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呢?这是摆在每个会馆领导人与成员面前的重大课题。权威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该加速进行制度化与规范化,其中一个极重要的任务是完善会馆的章程,目前各会馆沿用的章程存在很多毛病,所以会馆如果事事都按照这个不完善的章程来办,事情很难办得完善,往往会引起争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者为本地社团工作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