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讨论:小六会考华文比重调低之建议

小六会考华文比重调低 建议允许中学变更入学条件

(2010-04-24)

陈思平
  编者按:本报接到许多与此主题有关的读者来函,限于版位,只能选择摘录。

  看到有关双语政策可能又要改变的报道,我深感关切。关于这个挥之不去的老课题,我觉得有必要客观的分析一下。

  从图表的统计数据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以下的结论:

  一、英文(2.5%)和华文(2.6%)科目不及格的考生人数不相上下。

  二、数学(16.2%)和科学(9.2%)科目不及格的考生人数比语文科目高。

  三、只有43.9%的考生获得英文科目A或A*的成绩而却有高达81.1%的考生获得华文科目A或A*的成绩!

  看来的确有2.6%的考生在华文学习方面面对着严重的挑战。另外,有18.9%的考生考获B或以下的成绩,可能因此未能进入理想的中学。即使我们大胆假设这18.9%的考生都在其他三科获得A或A*的佳绩,仍然有更多的(约24%)的考生考获四科A或A*的成绩。很遗憾的,没有数据让我们了解和准确地分析这些资料。以上假设可能不成立。因此,希望教育部能够提供数据说明有多少考生考获其他三科A或A*的成绩但是华文不及格。这将有助公众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的双语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卓有成效的,也使我国具备独特的优势。近来的若干调整会不会使我们趋向双语政策的名存实亡,逐渐削弱我们的独特优势而最终成为一个单语国家。华文的学习问题真的严重到我们必须不惜修改国策,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动摇国本了吗?有些政策的效果可能只会在二三十年后方能见效,恐怕到时悔之已晚矣。

  除了降低华文的比重外,是否有更合理的应对方法?降低华文比重势必给小孩发出错误信号——母语已经不再重要了!同时,逻辑上是否合理:尽管有报道说有60%学生来自讲英语的家庭,但只有19%的考生没有考获华文A或A*的成绩,而却有56%考生没有考获英文A或A*的成绩。

  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已有前例——特别补助学校给考获好成绩的高级华文考生在中学的选配过程中额外加分的做法可以效仿。热门的中学可以保留部分学额,吸收那些华文不及格但其他三科考获A*的学生。我也注意到名牌中学之间似乎有些分工——有些比较注重有关中国的学习,有些比较偏向印度。同样的,一些拥有单语传统的名校是不是可以多收一些单语的小六毕业高材生呢?
  允许中学变更入学条件,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即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和实现其潜能的教育方针。这样做也不会无意中伤害到不同的学生群体。

  支持教育部对华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所作出的努力和给予的帮助。这些可怜的学生也是大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受害者。我国人才有限,一个也不能少。不过,在给予一小部分人帮助的过程中,不应该损害或对其他学生群体造成不利。原则上,修改华文比重,犹如削足适履。允许中学变更入学条件,给那些华文不及格但其他三科考获A*的成绩的学生在中学的选配过程中额外加分,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之一。




不如灵活调配四科比重

(2010-04-24)


林冠雄
  新加坡的中小学华文课程水准的低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教育部再将小六会考母语成绩比重调低的话,可能就再也没有什么冲力来让华族学生提高学华文的兴趣了。

  为了孩子的利益,在家和孩子讲英语的家长当然希望小六会考中英文成绩的比重大一些,同理,有些家长是希望华文成绩的比重大一些。上星期,教育部长黄永宏说:“在看整个教育体系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如何设计一个可以符合整体国人的系统?”

  我认为,既然教育部要兼顾到《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读者群的不同观点,教育部可以顺水推舟,设计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让全国人民,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我对调整后的各科成绩比重的构想是:将四科成绩,分成四组:90分,80分,70分,70分(总分310分)。学生考到最好成绩一科,以90分算,余者以成绩好坏类推。例如,一个学生,四科中英文考到最好,得80分(满分100),那么他在小六会考中,就得到310分中的72分。同理,如果一个学生,母语考到最好,得90分,那么他在310分中就得到81分。依此类推,数学科学也是如此。

  这个构想,我想是公正平等的,英文强的学生,会考时英文得分就高,母语强的,母语得分就高,数学科学强的,数学科学得分就高,谁都不吃亏。家长们也就没有理由再发出怨言,因为这是双赢的构想。



新加坡的小孩不笨

(2010-04-24)


郭蕾


  有个笑话,说中国人以为新加坡人的英文和英国人一样好,英国人以为新加坡人的华文和中国人一样好。

  幼子在本地一所有传统华校背景的幼稚园受教,回来背诵唐诗《咏柳》,一首诗中竟有两个白字(“绦”读成“条”,“裁”读成“栽”)。长女就读名校的高才班,修读高级华文,五年级了,华文作文无非是些看图写话,都是“我做错了,很抱歉”的套路。小女每次一挥而就,草草了事,因为据她说这样的作文“实在太幼稚了”。朋友在女儿三年级时,抱着对双语教育的憧憬,转学来本地,两年过去了,英文是否进步不得而知,华语的表达能力是明显退步了,一句话可以“then……”到完。

  在新加坡华文教育日渐式微的时候,英国已将中文课程引入小学教育,中国学生学习英文的热忱有目共睹。也许有一天,中国人的英语会和英国人一样好,英国人的华语会和中国人一样好。

  放弃双语的优势是件很容易的事。然而要重新开始,迎头赶上,却是难上加难。与其追悔莫及,不如三思而后行。请相信,新加坡的小孩不笨,他们有头脑也有能力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如果被悉心教导的话。



真精英不怕洪炉火来炼

(2010-04-24)

惠志刚


  政府鼓励和号召国人学习华语,虽然有很多政治和经济的考量,也可说是用心良苦,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政策是如此的不合拍呢?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果有机会去北京、上海、台北等城市,看看在那儿生活的洋人,再听听他们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或国语。华人还有借口说华语难学吗?对这些洋人来说,学习华语对他们的挑战,显然要比以华语为母语的我们来得大啊!可为什么他们能够,而我们不能呢? 我们是不是生活得太安逸了,一点点困难就觉得像登天一般,动不动就要向政府抱怨和求助呢?

  的确,新加坡需要精英,而且需要大量的精英,但我们不需要只适合安逸社会,适应顺境的精英,不需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的精英。因为这样的伪精英是靠不住的。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恶劣,我们要的是不怕洪炉烈火,不惧任何困难,能够逆流而上的真精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