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讲华语


华人要敢于开口讲华语     赵红   2007-11-06

  “讲华语,你肯吗?”。多年来讲华语运动宣传不断,最近在巴士车身上也印有华语Cool的大幅广告。我觉得真是振奋人心。

  华语是华族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身为华人,应该先学好华语再学习它语言。其实,讲好华语并不难。华人不是不会讲华语而是不敢讲。原因有二: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环境可以改变人。我国1965年以后出生的华人,多数人的华语基础本来很好,讲华语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走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或跨国公司,大部分工作岗位,都是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华语用处少了,自然说得就少了,而逐渐失去了讲华语的环境,久而久之就忘记怎样讲华语了。如同一把刀,没有经常使用和磨它,便逐渐生锈了,不能用了。

  由于环境的因素,导致内在心态的变化。因为讲华语的能力变弱,让人们对自己讲华语的信心也跟着减弱。担心讲不好,害怕用错词,为了避免招来笑柄而干脆不说华语。日积月累,其严重后果就是,人们没办法用华语来完全的表达自己,索性放弃了使用华语来沟通。

  如何解决华人不肯讲华语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远的大计。教育部已对中学,小学,和幼稚园实施一整套教育规范华语课程,从小培养孩子对华语的兴趣,也为他们制造讲华语的环境,因此无需担心。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一些三、四十岁或更大年纪的华族新加坡人,要鼓励他们讲华语,就一定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华语有信心,而信心是靠环境培养的。在茶馆、咖啡店等约会场所,设置专门讲华语的“华语角”,并定期举办华语活动,从而提供国人讲华语的机会和环境。都是可行方法,不仅为想提高华语能力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一些想接触华族文化的非华人同胞提供了学华语的渠道。

  华语理事会展开的宣传讲华语活动很好。尤其是标语“讲华语,你肯吗?”极具挑战性。它激发了华人对讲华语的积极性,希望经过这次运动,会有更多的国人敢于开口讲华语。 





借北京奥运 拓体育平台讲华语运动开幕 五运动员带头“运动”
林妙娜   2007-11-06



  本地运动员个个充满雄心壮志,不断争取最佳成绩。这种持续进取的精神,恰恰反映今年讲华语运动的口号。

  迈入第28个年头的讲华语运动,今年采用较有挑战性的口号—“讲华语,你肯吗?”(Speak Mandarin, are you game?),向有一定华语程度、但却对使用华语的能力没有信心的新加坡华人发出友善的挑战。

  五名新加坡团队(Team Singapore)的运动健将负起推广华语“模范者”的责任,在体育领域里推广讲华语运动。他们是保龄球选手陈诗桦、篮球选手黄舜煜、帆船选手郑俊豪、足球选手施佳懿及气步枪选手杨玉贞。

  总理公署部长兼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林瑞生昨天为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后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运动员是年轻人的模范,(因为)他们的竞争精神强,因此运动员使用华语将鼓励更多年轻人也这么做。”

  推广华语理事会主席陈继贤则指出,奥林匹克圣火即将在北京点燃,理事会因此决定在这华语和体育碰头的时候,通过新开拓的体育平台,推广讲华语运动。

  “模范者”杨玉贞表示,日后当别人跟她说话时,她会尽量以华语和对方交谈,让更多人有使用华语的机会。

  另一方面,《海峡时报》执行级体育记者林国彪(Marc Lim)每周将通过自己的专栏,畅谈自己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华文;他与24名本地运动健儿的访问过程也将录制成短片,也放在《海峡时报》电子流动媒体STOMP上。

  来自土生华人家庭的林国彪受访时说:“随着越来越多原籍中国的运动员在本地体坛出现,能够以华语和他们交流更加重要。曾经有一次我对着一名运动员把停车场误说成‘车公园’,那是非常尴尬的经验,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决定掌握好华文。”

在学习华英语方面也有一段特别经历的林瑞生在致词时说,他生长于50年代,父母亲当时面对是否应该让六名子女到华校或英校的矛盾。他父亲最后决定,把其中三个孩子送到英校,另三个到华校。

  林瑞生说:“这样做至少会有三个会出人头地。不过,对于那三个被送到华校读书的子女,父亲一再提醒我们要把英文搞好,因为那仍然是个西方国家经济称霸的年代。如果我们不把英文学好,就会吃亏。”

  不过,他在总结时指出,现今的大环境已改变,国人不只应懂得中英文,如果他们也能掌握这两种语文以外的语文,将能提高竞争优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