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语文问题

文化建设最忌概念混淆       庄永康   28-10-2007

  方言与华语之间,区别往往只是“你先走”而已,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矛盾。华人讲华语,合情又合理,这也是近两百年来新加坡华社长期建立起来的共识。

  但是每当有什么风吹草动,比如有某部说方言的电影卖了座,坊间就“政治正确”起来,沸沸扬扬,说方言应受尊重啦,应登大雅之堂啦之类,好像这里应该来个方言运动,新加坡才有文化。

 当然,本人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互相尊重。但我必须提醒大家,制订任何政策,规划任何方向,我们首先必须对该议题具备学理上的、专业上的认知,概念必须绝对清楚。

 错误的认知,必将导致错误的政策,让下一代走错误的路。这个世界很现实。

 这回某商业电影票房好(这当然有许多原因),也有学生写信来《联合早扎珍,晓以‘方言”的大义—听他的口气,好像报馆编辑室我们这几个老头今天才开始牙牙学语,什么都不懂。

  小朋友的热情固然很可爱,但他那封信大部分概念是错的,或只说对一半,以偏概全。刊登他的信,我们等于向社会传达错误信息,之后即使浪费很多版位来反驳争论,问题也纠缠不清。

 来信的主题是,我们南方人要学南方人的方言,华语只是北京人的方言那当然是错的。

 因为小朋友没意识到,他今天懂得写汉字来报馆,是由于他通过华语,学会华文(中文)的缘故他能接触、应用这种语文,是拜华语之赐。我可以担保,“北京方言11他是听不懂的。

  小朋友这么说说,自然也无伤大雅。但是令人感到纳闷的是社会名人居然也有类似的伟论名人如果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负面的影响当然就很大。

 在学术上,“定义’是很重要的。同样一种语言,如广东话,在新加坡是方言(dialect)的一种,但在香港它是社会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是香港的普通话和工作语言。不同的定位,语文政策当然不会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相比起来,方言与华语的“你死我活”还是较小的混淆。这里我们也不妨检讨一下,本地的中文传习水平一直下降,同语文、教育政策推行时信息的混淆,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关系?

  政治主流一会大义凛然,说母语可以维系传统价值观,被反驳后,又改口说,华语很重要,可以同中国做生意。英文至上声中,又听说华文学多了会破坏种族和谐。你叫学生怎办?

  难怪小朋友的脑子里面充塞着许多怪想法,甚至产生非常逆反的心态政府叫我念华语,我偏不念。

  不过,本人看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小朋友如果要锻炼独立思考,首先应从语言学上分清“语”和“文”的概念,分清语文和社群(如华人一华语)之间的关系,当然也要看到前景。

  从“语”方面来说,汉语普通话(华语)的文化内涵比起任何一种中国方言都是逊色的,因为方言有千年历史的沉淀积累,而普通话的推行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罢了汉语拼音的发明,时间更短。

  然而,就因为汉语普通话是一种用以作为语言规范和普及的新生语,它的潜能是巨大的。如果你要到台湾找饭吃,学点台语当然很好,但汉语普通话背后是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

  同时,由于普通话是让全世界共同学习,这个平台是公正平等的(a level playground)。华人没下功夫,华语输给澳洲工党领袖陆克文,那是活该。

  再说到“文”中国因为地广人众,所以方言很多。但以文字来说,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统一符合汉语口语规律的白话文,其实从元曲和元明之间的小说便已出现清朝中叶的《红楼梦》已是一部白话文运用纯熟,也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刚以90高龄去世的马来西亚富豪林梧桐,在自传中回忆如何在孤寂无助的情况下创办云项集团无人问津,也就是没有竞争。拿定主意后我就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我想这个信息对小朋友来说也很有用。你瞧,由于汉语普通话是种新生的语言,汉语文学经典仍然不多,处在一个“无人问津,也就是没有竞争”的阶段,天地非常辽阔。

  当然,要做好语文、文化的建设工作,贫嘴饶舌是没用的。要出口成章,要言之有物,你必须概念清楚,好好掌握各种学科,如英文、科学、哲学如果你老在一些什么华语、方言的议题上拉锯打滚,那么你能学到的顶多是皮毛、半桶水,终生成不了大器。

(作者是本报评论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