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处世问题

文化外交须有人情学问
吴韦材    2007-10-17


  “新加坡节”登陆中国,由10月12日至28日,分别在北京与上海举行各项活动。

  上门以文化作亲善,动机良好,无可厚非。但坦白说,这是“非常不适宜”时段。因为中国目前正热烈召开全国上下关注的十七大,无论群众或媒体的焦点,都会投放在“关心国事”那里。

  笔者认为,要举办如此耗资不菲的国际活动,究竟能有多少中国高层领导前来“应酬”,是事先该想到的问题。

  说到这类国际友邦在中国举办的文化节,笔者有幸亲历过一次法国文化节与一次俄罗斯节。直接感觉,这两国在交流活动中,各类文化的实质性成分都显然丰富深厚,俗话就是“真刀真枪”十分够分量。

  犹记得法国节把罗浮宫里17世纪巴洛克风格名画多幅“搬”到北京,不只看傻大家眼睛,也轰动了北京。俄罗斯节就那几场俄罗斯国粹本色的芭蕾舞剧及管弦乐团表演,也气派非凡,让人印象深刻。

  法国节似乎也曾搞过些食品介绍之类,但可说是附属信息。而俄罗斯节索性不搞太多frills(绰头),直接传递文化内容,并以数次与中国表演艺术家的大汇演作为交流平台。

节目等不到,东西不吃了

  诚然,新加坡今天仍无法拿出太多从历史里累积出来的文化经典,但风土民情是有的,文化根源是有的,国际新面貌及一番现代化新进气质也是有的。

  平心说,在这几方面的表现“新加坡节”也已经有照顾到其表达能力。比如想到举办表现新加坡创意及新加坡思维的设计展,比如到北大举办文艺座谈等等,而甚至在那个“非常硬销售及非常商业化”的新加坡晚宴上,数场别具特色的文化源流表演,都激起热烈掌声。

  但是,笔者仍认为搞文化外交,新加坡仍须多在“人情”学问上进修,才不至于台上使劲、台下喁喁细语,甚至叫人显露“纳闷”和“尴尬”的表情。 

  就说那个“新加坡晚宴”,听名堂就是“国宴”类,但除了邀请人士之外原来也是卖票的,一个位子1500元人民币(约300新元),虽然多数中国宾客都由驻北京的新加坡人埋单,但客人们心里有数,你们新加坡真是个“钱的社会”,非钱不行。

  据知晚宴目的是介绍新加坡佳肴,但捧上来的“佳肴”,视觉化多过实质化。身边中国友人礼貌地问:“你们人民在家里就这样吃法国式碟上摆设的新加坡餐么,这样能饱么?”

  难怪表演苦等还没开始时,许多桌上已经人去位空,我的十人桌,连牛排都没吃就走剩四个人,表演节目等不到,吃又吃不饱,到外面搞碗拉面实际多了。

  假如当自己是名游客,要入乡不随俗也还可以的。但现在是为交流而来,有很多信息要给对方传达,去到人家地方入乡怎能不随俗呢?这点人情学问是很基础性的,为什么不先了解当地人的饮食文化,找出形式上的契合点,再通过友善的形式来显示自己的真正本色味道?

  从新加坡节种种整体的宣传视听文案来看,很明显它直接散发着硬销售气味,假如这是一个“新加坡商机展示月”,那绝没问题,但携着“国与国文化友善交流”的名目,那一点“自然的亲善”就明显地不够技巧了。

不知为何要搞慈善捐款

  在“人情”上最失策的一件事,也发生在晚宴上。

  是不是新加坡人常年各类慈善捐款晚会举办惯了,终于竟成为一种我们的文化?在一个应该只是表演交流的场合,为什么要提捐款的事呢?

  在晚宴前致词提到我就觉得不妙,但以为事情提过也就算了。

  但竟然这还变成“压轴”节目?!让一个女歌手穿得像白色天使般在舞台上,身边围着一群北京小孩,只差手里没拿蜡烛,如此“表演”,因为有个集团捐了60万人民币。

  好意和善意不是如此表达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贫穷农村里一个个孩子们的特写,他们真挚万分说出自己的希望与憧憬。而那60万元都替他们实现了么?

  为什么要把人家后院的境况,在一个衣香鬓影的晚宴上放出来呢?看到这情景台下的中国人心情是怎样想呢?中国乡村的穷困中国自己看不到吗?或许我们觉得那是纯粹温馨及一份善意,但是否应该先理解一点人情世故?

  笔者只想说明,60万人民币如今在崇文区甚至买不到半间平民回迁房。60万的捐款实在用不着在台上制作一张硕大支票来进行交接仪式。

  因为这是“新加坡节”,这是国与国之间的一次应该舒畅及友善的文化交流,不是我们那种有空就举行的慈善晚会。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慈善活动凸显本地企业在中国的社会责任    2007-10-19


  谨回应《联合早报》10月17日刊登吴韦材的评论《文化外交须有人情学问》:

  举办“新加坡节”是促进文化外交的一种努力。有了来自公共、私企和民众,再加上中国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强有力支持,它才得以实现。新加坡节配合当地两个素负盛名的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同时在10月举行。新加坡的艺术团体受邀参与这些知名的艺术节。因此,新加坡节举行的时段,是由这些艺术节的主办单位所决定。

  在首站北京举行的新加坡节,各类节目获得中国民众与媒体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反应。美术展览、新加坡华乐团演出、设计展览、电影节以及商业论坛的出席率都非常高。这些活动提供了良机,让政府、企业与民众层面的联系与合作迈前一步。

  吴韦材对“新加坡晚宴”提出了一些意见,但这项活动只是新加坡节在中国的其中一项活动。“新加坡晚宴”的目的是建立人脉关系,而非一场“国宴”。由新加坡企业包下宴席,作为客户服务。对新加坡企业来说,这是个机会,以新加坡式的新肴风(fusion)与多元文化的表演来款待中国客户。晚宴上的新派菜肴是由享誉国际、并在中国经营出色餐馆的新加坡名厨所主理。

  晚宴上的慈善活动,是为了突显我们的商家在中国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嘉德置地和何耀珊在中国已做了很多的努力,克尽企业的社会责任。

  何耀珊是2007年上海夏季特殊奥运会的爱心慈善大使。嘉德置地的捐献受惠团体为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这同评论中所提到的压轴节目无关。这是嘉德置地“希望基金”的其中一项努力,该基金创设于2005年,宗旨是为国内外的不幸孩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大多数与会的新加坡人和受邀的中国嘉宾对晚宴的反应不错。然而,我们会留意评论中所提到的,关于服务可以更及时、食物品质可以更一致的意见。这些经验能让在上海举行的下一场新加坡晚宴办得更好。

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公共关系司长
巴瓦妮(K Bhavani)女士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