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民俗文化

九皇爷是香炉吗?     丹女   2007-11-01

  K一家人站在实龙岗河边等九皇爷。他们不知道谁是九皇爷,但驱车到实龙岗路一带吃晚餐时经过河畔,发现气氛不同往常,平日黑魆魆的草坪和通往河边的小径灯火通明,挂满了白色灯笼。

  后港供奉九皇爷的斗母宫也一派热闹,人山人海,香烟袅绕,车龙从庙门口直排到高架桥尾端。

  “哗,好热闹。待会儿吃饱饭,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如何?”K看着车窗外的喧哗,不禁想参加一份。她没有宗教信仰,与其说没有,不如说是什么都信。凡有形的、无形的,有宗教派别的,她自己编造的,K的宗教信仰对象基本上做到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的境界。

  饭后,他们9点半抵达实龙岗河。路边河边挤满人,手中拿香,拖儿带女,多是善男信女;也少不了像K一般来看热闹的。“你们在等什么?”K站了半天不见动静,忍不住问身旁的妇女。“等九皇爷。等一下会从后港的庙过来,我们就送九皇爷去海里。”妇女回答。

  K不好意思问她九皇爷是谁,便打电话给在搭棚公司上班的七舅。七舅说:送神入海的仪式10点半左右进行,要有耐性等一等;七舅也说:九皇爷是一个香炉。

  “九皇爷是一个香炉吗?”K不耻下问,对象是两个50来岁的大伯。他们两人脸上出现怪怪的神情,似乎不晓得该如何回答。犹豫了一会儿才勉强回答说:“是是。九皇爷是一个香炉。”
  K得到答案,心满意足地买了支雪糕,边吃边等九皇爷。10点半左右,热闹的送神队伍浩浩荡荡地过来,有金碧辉煌的花车,舞龙舞狮,挑花篮的女孩子,穿戴上众神服装及面具的队伍,还有扛着九皇爷的轿子。沉浸在欢愉气氛及众人目光中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往河边走去。

  K第一次看九月九的庆典。最近这种民间且带着某种“俗气”的拜神仪式,对她而言是一种解脱,从所谓高格调艺术与深奥理论当中释放出来。其实这些传统文化里头的艺术与学问不比任何博物馆或研究院里头的来得少,甚至是博物馆、美术馆等等陈设背后的基础;但偏偏一种被视为高雅,一种被视为俗气。

  她看着队伍里头的众多青年男女,提花篮的、舞龙舞狮的、敲锣打鼓的,都是青少年。她想到平日接触的那些不讲中文,但对研究文化传承兴趣浓浓的朋友。她看着“俗气”的他们,想着“高雅”的他们,突然明白传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保留,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的。真正延续着传统文化的人,不是K和她那些自认是“知识分子”的朋友,真正延续着传统的人,在不见经传的民间。只有不知不觉,才有可能延续下去。

  她回家以后,赶紧上网寻找关于九皇爷的故事。



中日文化趣谈——动与静
东方客2007-02-02


  许多参加过日本婚礼的中国朋友经常问我:“新娘新郎怎么老静静坐在台上,一动也不动呢?他们不累吗?怎么不下来给亲友们敬酒回礼呢?”

  许多参加过中国婚礼的日本朋友又问我:“怎么婚礼那么闹哄哄的,新娘新郎都得一桌一桌地向亲友敬酒,来宾也大声嘻笑新人,不太严肃吧?”

  一个讲究严肃端庄,一个讲究喜庆欢乐。

  迎接新年,更为有趣。中国人春节少不了鞭炮,禁了又解,解了多痛快。爆竹一声除旧岁,“劈哩啪啦”鞭炮声,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加上人们相互的贺岁声、拜年语,整个新年场面,就是一个“动”!

  日本人过年,可静寂多了。除夕夜静静在家吃过年面,新年也静静地在家吃年菜,又静静地到寺庙去参拜。参拜回来又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橘子,一边观赏新年节目。谁也不去打扰谁。

  街道上没有鞭炮声,没有鼓乐声,平时喧嚣的车声人声也都静寂下来了,整个一个“静”的画面。

  日本的剑道、合气道、柔道、居合道等传统武术,都是讲究修心养性,以静克动。练功时都得先练静坐,一声不响地跪着,一心不乱地坐着,一跪30分钟都不为奇,完全是个“静”的境界。

  而中国的传统武术,少林武当,南拳北拳,刀剑枪棒,大都讲究健身护身,挥打跳跃,吆喝壮胆,纯然是一个“动”的世界。一位曾经在中国与日本教过英语的美国朋友告诉我:“非常不一样,中国人积极发言,有时过于吵闹,不过会话学得快,但书写有问题。而日本人沉默寡言,不爱提问,羞于大声朗读,会话能力差,可书写能力较扎实。”

  不但在课堂上,在会议上,甚至在家庭里,日本人的金口有时确实难开,日语里有句谚语:“沉默是黄金”,代表了日本“静”的文化。

 鲁迅先生却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不也正代表了中国的“动”的文化吗?

  动与静,无所谓谁优谁劣,各有各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美。(传自广岛)

没有评论: